历史一共就两页,一页沧海,一页桑田
历史是一件很神奇的东西,和它对立起来永远是时间,任何人或物都熬不过时间,然后他们都变成了历史,留待后人寻。当然你会说石子,可它也许在许多年前还是高山顶上的圣物,如今却落了地表,打入尘埃;也许你会说汪洋,可日迈月征,大地陆沉,所谓沧海桑田便是此意。见时知几的人恐有不少,但不死不灭,人间难寻。
台湾学者姚大中的名字早有耳闻,对于此次新书《姚著中国史》更是期待已久,我向来崇敬这样的历史学家,能够忍受足够的漫长的枯燥,在旧纸堆里与岁月抗衡,他们的见识广博,思维流畅,更符合我心中对读书人的期许,见往事而知如今,轻描淡写的一笔背后经历了人生多久的磨练已不为人知,在此借细读此书向所有历史学者们致敬,求解我惑,求明我知。
第一章——黄河文明之光
若将我华夏五千年文明分个阶段,到达秦汉便是其一,虽然时间脉络上有些许不等,可秦之前三千年,华夏部落的迁徙演变浩浩荡荡,到得文明初始,以汉族为主要民族的社会结构堪堪成型早就不知多少岁月了。为何从黄河写起,我们常说这是条母亲河,在中国历史上,黄河下游的改道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也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之后“新石器时代”的原始种群拥有狩猎和农业为基础的相对稳定的生活架构,以及权力诞生出的夏商周代表着的上古封建制度王朝此处不提,姚大中先生着重为我们讲述了春秋战国以及秦汉帝国崛起的故事。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虽是句题外话,但放大来看,无数国家的兴起衰败总离不开战争和血腥。科技水平逐渐提高,人口的增加,食物的匮乏,人们对于权力的欲望愈加加深,诸侯间争斗明显,都导致了冶炼行业飞速进步,因为战争需要武器,耕地需要工具。而周王朝的自取灭亡导致下属诸侯间纷争四起,春秋战国拉开了帷幕。
姚大中先生在书中把春秋写为“从都市国家到领土国家”,城市国家便如同城邦,到得纪元前八世纪,国君占有属地扩大,人口流动增加,形成了中心城市(首都)加其他城市及其农村为一国的形态,而春秋便是过渡。到得战国,弱小的国家相继被吞并整合,以齐楚燕韩赵魏秦命名的战国七雄开始了秦国统一之前最后的混战。而作者其实并不拘泥于介绍历史,他平行推进了同时期发展下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体系,由殷墟挖掘出的甲骨文到更为成型的文字;陶器到铜器到铁器的相继出现预示着中国人在冶炼技术的进步;哲学的萌芽到战国时代百家争鸣的思想对撞等等,都在他的笔下清晰平稳的展开。
而百家争鸣所体现的中国人思想的更一步觉醒以及人们对礼仪、价值观、耻辱感的界定更是不得不提。其实让人惊讶的是,同时期,全球范围内,南亚的印度教和佛教,地中海东部出现希腊哲学和犹太教等等几乎同时兴起,这足够称得上是思想大爆炸的年代。人们开始找需到一种普世的行为准则来约束自己,道德伦理的诞生,代表着人们在更高的精神方面拥有了述求,我们不甘心成为一个只为食物而活着的人,我们需要理想和伟大的人物引领我们找到实现人生价值的方法。
接下来便进入了真正的帝国时代,由秦统一六国而创造的中华民族大一统,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国家正式开始屹立在世界版图之上。短短数十载的帝国命运在历史这条线上不值一提,但它所代表的意义,以及为后人提供的政治经济文化方方面面的改革和影响足以让这个王朝载入历册。
而后出现的汉朝,如今看来,更是加速着全民族的融合,在作者笔下,“蛮夷戎狄”等四方少数民族的发展也被摆上了舞台,这是极为全面的整合,所代表的不仅仅是汉朝自身的社会转型,也包含了我们所不太了解的少数民族的原始风貌。当然说到外戚轮流,豪强并立的汉朝,历史研究者们向来批判多过赞扬,但对于我们这个以其名冠之的民族里的普通人来说,这个强悍一时,无可匹敌的帝国足以算得上所有人的荣光。
“国恒以弱灭,而汉独以强亡!”在世界古代史上我们都再找不出另一个帝国能持续强大四个世纪(公元前2世纪——公元后2世纪),我们再找不出另一个帝国能一直统治着东抵太平洋、西到帕米尔高原、奥克苏斯,南包整个印度支那、北及大漠这样幅员万里的土地长达四个世纪,天之骄子,汉族之魂。
第二章——古代北西中国
历史的乐趣便在于它永远不是独立行进的一条线,而是贯穿着时间和空间的整体概念。在第二本书里,姚大中先生并没有继续描写秦汉之后的时代变化,而是纵向对比,说起了那些游牧民族和我们农耕民族的故事。
自古以来西北那片较之中原更广袤的大地上,都生存着一群彪悍且凶狠的民族,虽说历史上有无数次文人迁徙的事件,但他们的思想并未受到太多中原儒家气息的熏染,一代代人马上生,马上亡,在贫瘠的大地上随着草原和河流的方向不断更新着自己的属地。然而艰苦的生存条件依旧无法满足他们的生存,所以他们无数次的冲击中原腹地,希望取而代之,让后人也能过上富足的生活,而这里面就永远少不了战争和屠杀。
汉族常爱把这些人称作蛮夷,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的“胡”。但其实游牧民族之间依旧划分详细,匈奴、鲜卑、羯、氐、羌、契丹、女真等等都是曾经兴起一时甚至其中也不乏有侵入中原夺取政权的民族。于是在作者的笔下,这就不仅仅是汉民族以及其统治下的疆域的历史了,也包含了东亚中的越南、朝鲜、泰国,北西边疆中的匈奴(蒙古高原、甘肃、新疆)、氐羌、吐谷浑(青海、甘肃)、西藏、西夏(宁夏、甘肃)……
这样的工作量是极为浩大的,作者从考古学的各类古籍中抽丝剥茧,为我们详尽解读了游牧民族的血统演变,独特的文化传承,以牲畜为财产的经济体系以及较为原始的权利更替。可以说游牧社会的结构是相对简单和暴力的,他们大多时候都是为了温饱而战,抢土地抢钱抢女人这些被他们视为主要财产的东西,然而中原以内又有何不同呢,只是办法更多一点,口号更响亮一点,伴随着权利争夺而来的永远没有正义二字可说。然而他们又是团结的,勇猛的,在与汉民族千年以来的不断战争中,用自己的血肉谱写了骄傲的战歌。
以长城为界的两个社会,不断交替而融合着,他们都有着属于自己独特的文明,汉民族亦有雄壮,西北人也不乏柔美。这样的存在必然而奇妙,历史已经远去,然而所有留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名为传承的东西永不会消失。
第三章——南方的奋起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是三国演义开篇的一句话。目光重新回到中原大地,经历了四百年的大汉最终倒在了历史的尘埃里。之后的黄巾起义,三国鼎立,开始了分裂多于统一的日子。司马家族西晋坐大,又经东晋十六国,包含刘宋、南齐、南梁、南陈在内的南朝以及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的北朝,三百年更迭,战争从未止歇。
在这期间,以古楚地为根基到吴国建立所代表的南方势力觉醒开始了,其主要表现为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文明进步。要知道到汉朝时长江以南势力就已经被淡化,姚大中先生借助许多古籍资料显示了在此之前北方到南方的歧视,而这一时期发生如此变化大概可总结为以下原因:
1、西汉之后,北方及中原地区连年战乱,发生了诸如推翻王莽、黄巾起义、汉末混战、三国相争、八王之乱、五胡乱华等一系列战争,导致人民流离失所,百姓不堪其苦,加上天灾频发,人祸连连,百姓为了逃避这看似无尽的灾难,只能向南迁徙,使南方地区人口迅速增加。
2、五胡乱华时期,北方政权实施歧视和屠杀汉族人的制度,使得北方及中原的汉人大量向南方迁移。
3、北方及中原汉族百姓的大量南迁,给江南地区的人民带来了先进的农耕、织布等技术,使江南的农商业迅速发展,为江南的经济迅猛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4、晋朝汉室政权南迁,汉族的政治中心南移,政府为储蓄力量与北方抗衡,实施了一系列发展生产的政策,为江南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政治条件。
5、自汉末以来,北方士族大量南迁,为江南地区带来了先进的文化。
6、自汉末吴国以来,北方地区、中原、南方的吴楚地区、巴蜀地区频遭战乱,只有江南地区相对安稳,这也为江南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魏、晋、南北朝四百年间,尤其南方六朝,政治史上尽管为低潮时代,文化史上却大放异彩。
诚如先生所言,在这些政权走马灯似的更替下,更让我们印象深刻的恐怕就是那时的雅士清谈,哪怕放诸当下依旧是个让人羡慕的时代。这一现象便要归功于思想的解放和宗教的普及,汉朝的独尊儒术到得那时已经不再有前人风光,佛教盛行,道教也开始拥有自己的体系,新的文化、风俗、流行、文学接连的出现,读书人的风流尽显无疑。
而另一方面被作者提到的,便是中国文化圈的成立,南方越南、东方朝鲜与日本,皆因中华文明而崛起,中国文明作为东方的代表,在历史上的地位显而易见,哪怕到得今日,这些国家在民间习俗,文字应用以及日常生活方式上依旧有迹可循。这便是超越王朝循环的力量,方使得我华夏之光千年不堕。
第四章——《中国世界的全盛》和第五章——《近代中国的成立》
由于此两本时间线轴完整,故而可放在一起介绍。
前文有说秦朝算是中国历史的第一个阶段的划分,那么隋朝便算是第二个, 其实纵观历史来看,隋和秦有着极大的相似之处,统一了长期分裂的中国文明,开创了对后世影响极深的新制度,更重要的是都很短命。也许改革者都是用鲜血为后来人铺路吧。 隋唐帝国的建立也代表着我中国的规模已经足够屹立在世界之巅,无论是从文化,人口,版图,经济,军事等等方面来看,这个从古代文明走出来的巨人都算是迎来了自己目前来看最为辉煌的一幕。
作为东亚文明的轴心,当时的中国影响着周围各国家的走向,无数番邦来华夏之地朝拜上供,并带回先进的文化。到得唐代,科技、文化、经济、艺术均呈现多元化的态势 ,在诗、书、画各方面涌现了大量的名家,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颜筋柳骨的颜真卿、柳公权,画圣吴道子、李思训,音乐家李龟年等 。而唐朝文化又兼容并蓄,接纳海内外各民族文化进行交流学习,形成开放的国际文化。唐朝与当时的阿拉伯帝国并列为世界上最强盛的帝国,声誉远扬海外,与亚欧国家均有往来。唐朝以后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也便来自于此。
然而盛极而衰,黄巢之乱后唐朝的崩塌也是在所难免,在此之后中国又开始了新时代诞生的阵痛期——五代十国。直至 960年,后周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篡后周建立北宋,五代结束。
宋朝一直以来的评说都存在争议,从军事上来,他们从没有真正意义上统一中国,再现秦隋时期的盛况。在书中,作者详尽介绍了两宋时期周边国家的发展,北亚细亚突厥巨潮使得中亚细亚突厥化,而西南地区又有吐蕃、佛教与喇嘛法王,云南五个世纪的独立时代——南诏、大理,更另有西夏、以及契丹、女真两族相继建立王朝。
可以说,宋朝的江山从未真正稳固过,但另一面他的政治体系又使得本国人民安居乐业,其经济文化的繁荣程度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史学家陈寅恪评价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他们对于军事的管制使得战力脆弱,而大力推行文治又让这个国家无比和谐,曾有人言,宋朝立国的三百余年,二度倾覆,皆缘外患,是唯独没有亡于内乱的王朝。 可以说宋朝的存在代表着历史中的中国从汉族为主要管理者向多民族形态发展的转型,如今我国所能看到的多民族共同携手便在此时留下伏笔。
宋朝之后,草原上兴起的大元帝国踏平了他们目所能及的所有土地,这个游牧民族的后代让马背的人第一次彻彻底底的成为了国家的主人,当然,纵观全人类,蒙古的强盛是世界史上最大的征服,他们的马蹄统治力横跨亚欧大陆,国土面积达四千多万平方公里。东西方的交流在这一时刻显得格外快捷,由战争引发的交流如今想来并不友好,但它的巨大作用确实无可替代。
元朝以后,中国的封建统治到了明清这最后的篇章,短暂的汉人夺回政权到另一股游牧民族的力量攻入长城,快六百年的时间让封建王朝走到了尽头,本套书的故事也结束在这里。
姚大中先生为这套书倾注了一生的精力,期间涉及的不仅仅的历史的整理,更囊括了亚洲文明的觉醒,主线和支线的清晰融合赋予了整套书的灵魂,这种一反众多历史书籍套路的架构,让阅读者可以轻松比对中国任何一个时期的面貌,而文笔的流畅又带着钱穆的影子,这种全面而直观地审视历史的态度,望而敬畏。
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和中国作为世界承认的四大古文明到得如今只剩我们一支,便可以想见我买的祖先们是攒下了多大的力气又得到运气怎样的垂青。历史是一个民族的根,也是一个国家的脊梁,记住发生在过去的事,记住他们曾在平静与战争中走过,记住他们曾在懵懂与复杂中走过,记住他们曾在辉煌与坠落中走过,记住我们生来平凡,但又如此特殊。为我们的黄皮肤,黑眼珠自豪,为我们书写汉字自豪,为保存至今又将继续前行的华夏文明自豪,向历史致敬,也向所有中国人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