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心我心——《千秋一寸心》
暑假时西安市举办了书展,朋友帮我带回一本周汝昌先生讲唐诗宋词的《千秋一寸心》。彼时我的心还被其它的书占着,所以虽然雀跃,也把它暂且安置在书架上。
十一准备出游,习惯性在书架前流连筛选。架上的书内容庞杂,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书本或薄或厚,或典雅大方或小巧精致,都散发着迷人的光芒。相邻的书名之间虽没有直接的联系,封皮颜色上也没有多少关联度,只是因为屋主人的随性让他们无规则地拥挤地倚靠在一起,但每一本书都像一个看得见的生命,遗世独立间顾盼生辉。
再一次被书架间周汝昌老先生的名字吸引,红学泰斗,妇孺皆知,就是他提议把《红楼梦》列为中国第十三经。他的恩师也曾评价“于中文极有根基,诗词散文皆好,是我最得意的学生”。
整趟旅行,我都沉迷在周先生的“诗心”里。
封面设计雅致悠远,上有一段周先生的文字:
以我之诗心,鉴照古人之诗心,又以你之诗心,鉴照我之诗心。三心映鉴,真情斯见;虽隔千秋,欣如晤面。
短短一段文字,毕现他对诗词理解的通透和人生格局的高远,令人钦佩。周先生认为中华诗讲究的是性灵、神韵和境界,他以“诗心”二字开宗明义他对诗词的理解,他渴望带着读者畅游在诗海中去体味那流传千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感,他渴望借这一本书带读者提升三观之外更高层次的精神感悟能力,从而让你让我,在时空的某一个点与周老先生和古诗词作者相会。那一刻,无古无今,无此无彼,千秋一寸心。
整本书选取了六十首诗词,以周先生的喜好分为四大板块。分别是“满城春色宫墙柳”、“锦瑟年华谁与度”、“为君持酒劝斜阳”和“一上高城万里愁”。诗词混杂,朝代无序,但每一篇文章都因为周先生独到的见解而仿佛有了生命,恰如我书架的书。
经典的诗词常让读者感觉精妙,但这感觉如一团模糊的云,说不出头尾,恍惚间这团云已变幻成其它的形态渺远失去踪迹了。诗词届有一个词叫“诗无达诂”,即没有人可以把诗词全部的境界讲出来。周先生则强调,“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诗不是不达,而是如何达得更深婉有味”。人对诗词理解的差距正是“寸心”的差距,这“寸心”需要天赋,更需要后天的文化学养,这是可以培养的。在书里,周先生像一个高超的导游,带着读者们入情入境,比如第一篇秦观的《满庭芳-山抹微云》: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周先生认为开篇文采好比唱戏时主角的亮相,要把全场“笼罩”住,令其掌声雷动,满堂喝彩,方显大家功夫。他对开篇两句做了至高的评价,认为是一副工致美妙的对联,秦少游文采由此探得一斑。头句“山抹微云”,一个“抹”字的探究里,周老先生顺举出唐德宗、罗虬和杜甫使用的佳例,并从绘画的笔法评价其宛然一幅“横云断岭”图。他还从欧式语文和中华汉字文学的对比中认为秦少游的这一句已经跳脱出迂腐文人所谓的“倒装”等文法常规,具有独特语式,更为珍重。
逐字逐句分析完后,老先生还谈论到自己幼年时即被此诗吸引,在“归鸦万点,流水孤村”的意境里感受到繁盛的美调、美音、美境、美笔。但到成年后阅经人事,他才读出诗人写此诗时内心竟是悲痛至极,但秦少游没有死守住这痛苦的心情,反而将它写成一种极美的境界。这给了周老先生的人生很多启示,经历特殊遭遇时他尚且能坚强应对,将临生命尽头时还与儿女表达他对人世的喜爱。这,不能不说是周先生以他的灵心慧性汲取到古诗词的精髓继而化成他精神的一部分。这一刻,他与秦少游无此无彼,千秋一寸心。
这本书的六十首诗词内容上关联不大,但因老先生深厚的底蕴让篇篇都遗世独立而顾盼生辉。有一些书读来会很清晰地感知到自己的收获,可是这本书,每个字都认识,每句话凝心聚力后也能理解,但合上书,仍然感觉头脑空空,说不出所以然。我想,还是因为自己天资不足且学识尚浅导致心灵上蒙尘太多。来尘世一转,在有限的生命里尽可能多地读这样经典的书来汲取养分,哺育自己的生命树,相信她一定会开出性灵之花。那时,无古无今,无此无彼,和光同尘,千秋一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