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26种方法》之制作学习
说实在的,在我自己的求学生涯里,从来没有老师提过制作学习或与之相近的概念。好像大家都不关心学习到底是为了什么,就好比大家都不深究人为什么要结婚,但都按部就班地结了婚一样。
学习就是为了学习,最多为了以后能继续学习,初中之后上高中,高中之后上大学,大学之后读研究生……
今天读到的这个章节,作者特别提到了“制作学习”的概念,让我有很多思考。
所谓制作学习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亲手制作出一个成品,也可以视作一个作品。这个作品可以分享给他人,对他人是有意义的,可以解决生活中的某个问题,是将学习结果迁移到具体情境的过程。
比如某中学的学生学了书法,校方会选择一批优秀的作品,制作成校名,挂在校门口,每月更换一次,替代知名书法家的作品。
比如某班级的语文老师会将学生的优秀作品集结成册,正儿八经地做成小书,分送给兄弟班级师生阅读。
比如斯坦福大学的创意课经常会承接解决欠发达国家在医疗方面的问题的项目。
有一个项目的名称叫“温暖的怀抱”。尼泊尔山区很多医院供电不稳定,影响保温箱的使用,他们委托项目组帮忙改进供电系统。
在调研的过程中,项目组发现正真的问题并不是保温箱的供电系统。而是每年有很多来自非常偏远的地区的早产儿因缺少基本的设备,死于转运途中。
于是,项目组停止了供电系统地改良,转而研发出一款成本非常小的移动保温袋,用于转运途中维持早产儿的生命。
这些都是“制作学习”的例子。
我跟儿子简单介绍了一下“制作学习”后,问他:你们学校有哪些课是需要最后提交作品的?
儿子想了半天,不解地问:考试成绩单算作品么?
考试成绩单当然不算作品,因为它对别人是没有意义的,也没有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只能算学习的一种反馈吧!
我们提到学习,经常会把它当成对未来生活的储备,并没有仔细思考学习对当前生活的意义。
人其实是倾向于即时满足的,那些遥远的意义很难激发人的内在动机。我常常觉得只为那一场重大的考试,煎熬那么多年的学习过程着实有些反人性。
制作学习不同,它能让学习者很快就看见自己付出的成果。
最近,我在看另外一本难啃的书,叫《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和制作学习的概念异曲同工,书里面提到老师要在每一个学习主题的教学设计中思考,为学生设计什么样的表现性任务。这里的表现性任务就是制作学习的具体的实现途径。
它要求老师能把学习的知识和技能与真实的生活情境结合,给学生练习解决现实问题的机会。
比如一堂营养课,学生能记忆有关营养,饮食,食物金字塔等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完成老师为学生设计的表现性任务:
创作出一本图文并茂的手册,向家人宣传良好营养对健康生活的重要性,为家庭现存的不良饮食习惯提供建议。
显而易见,要完成这个表现性任务,光会背定义是不够的,他不仅需要理解基本定义,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设计能力,解说能力,决策能力等综合能力。
作为教师,制作学习对我的启发是不要空对空地讲理论知识,幻想这些知识能帮助学生应付未来的工作和生活,而是应该思考,我教给学生这些知识,能让他解决当下的什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