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郊的慈母
1.家就是母亲一针一线织就的关爱
孟郊的一生不得志,穷困潦倒。苏轼曾经评价孟郊和贾岛说“郊寒岛瘦”,这个“寒”和“瘦”既是说他们诗的风格,又是说他们的生活。生活过得苦,日子过得难,自然是身材修长的那种。
孟郊的父亲是一名普通的小职员,收入微薄。父亲早年病逝,30岁的孟郊开始离家游学求仕途之旅。临出门那天,母亲连夜为他赶制衣服,一针一线缝制特别细密,生怕路途奔波,衣服破损。母亲缝制衣服的这一刻,成为孟郊一生最刻骨铭心的记忆,永运铭刻在孟郊心中,几千年来,也同样铭刻在中国人的心中和骨子里。
孟郊41岁时开始进京赶考,46岁才考中进士,当年得到考中进士那一刻的兴奋之下,写下了《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可以想象那个年代,一个老百姓考中进士有多难,“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何等的艰辛与付出。也许很多人在春风得意时或许已经忘记“昔日龌龊”,尽管如此,又苦等四年,50岁时的孟郊才谋得溧阳尉的小官。
在溧阳安定下来之后,孟郊赶紧把自己70岁的老母亲节到身边,孝敬供养他的母亲,孟郊真是一个大孝子。当他看到白发苍苍的母亲的时候,泪流满面,记忆中的一幕仿佛就在昨天,母亲在灯下为自己缝制衣服,每一针每一线,都是最深重的爱,于是他写下了《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是一首母爱颂歌,全诗六句30个字,运用白描的手法,一个看似平平常常的缝衣服的场景,歌颂了一个伟大无私的母爱。表达孟郊对母亲的感激与尊敬,这种情感的自然流露,无辞藻修饰和雕刻,语言清新自然,淳朴流畅而又蕴含着浓郁淳美的诗味道,千百年来广为传颂。
2.你我都是漂泊的游子。
30年前,我和同时代大多数人一样,高中毕业未能考上大学,那时上个大学太难了,当年我校280人参加高考,也只考上了3人。在老师同学鼓励下,我选择了参军入伍,或许穿上军装能实现人生的梦想。
经过报名体检,顺利完成体测,最后一关就是政治审查。接兵干部,来学校和家里政审,言谈之间认为我高中毕业,文化课应该可以,部队也需要文化层次高的。接兵的军官就说,让我给他写几个字看看。我拿起笔,稍稍想了一下,提笔写下了孟郊的这首诗《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位接兵的军官看了以后,专门又放声读了出来,听起来比较的感人,也非常的应景。因为通过政审之后,我即将穿上军装,离开家乡父母。
入伍后,经过三个月的集训,下连后我就顺理成章当了连队里的文书。再后来,这位连长转业落户北京,真把他母亲从山西老家接到北京尽孝。我很佩服这样的人,虽然我们交集时间不长,他的一言一行也影响我军旅生涯一点一滴。
离开家乡已经30年,时代的大潮把一个个有志向的孩子推向了异乡,生活在异乡的异乡人,漂泊在车水马龙的孤单的城市之中。每天忙忙碌碌的工作,忘记上次回家的时间,忘记上次见父母的时间,电话那头嘘寒问暖。迫于生活,我们远离故乡奔向远方,每个人开始尝试漂泊的味道。每当一个人静下来的时候,耳旁想起父亲的叮嘱,想起母亲的唠叨。穿越千年的时光,或许孟郊的《游子吟》与李健的《异乡人》会同时出现在脑海之中。
中国人素来就有落叶归根的思想,生于何地总想归于此地。这是一种朴素的执着,更是对家乡血浓于水的眷念,无论在外面漂泊多久,始终都要回家。家中父母双亲操劳大半辈子,早已经两鬓斑白,总是在等待孩子的归来,哪怕一年只有一次。儿时的玩伴、热情的邻居、絮叨的七大姑八大姨,总是会几句体己贴心的话语。我们或许多是平凡之人,过着平淡无奇的生活,唯有家人团聚,慈母的微笑,一直陪伴左右,给在外漂泊的游子最好的慰籍。
故乡是梦开始的地方,遥望故乡,每一个漂泊的游子都会感慨万分,母爱是游子的归宿,给每一个游子力量。让我们为梦想勇敢的拼搏,不论我们走了多远,故乡永远是我们灵魂的归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