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德国教育成功的秘密》
品德的学习是模仿,是从小耳濡目染形成的。
品德是指一个人的良好品行和道德表现,而且在大众社会中是普遍被接受的,所以,在孩子面前,要尽可能展现自己好的一面,尤其是在生活的细节上。而在此之前,你对人的帮助,语言的善意,行为的友好,都应该是要去反思的,也就是说你做这一件事,如果你的孩子看到,他可不可以向你学习,如果你的孩子做了同样事情,你要去责怪他,教育他,那么,首先要被教育的应该是自己。我想,如果以这个标准去考量,那么,那些说谎抱怨,失信于人的事情,就应该在一个人身上越来越少。
我希望我的孩子在幼儿园里学到的,是“我可以做到!”而不是“我办不到!” 这是多数德国父母所抱持的信念。
面对孩子在泥坑里玩耍,把干净的衣服弄脏,弄破,我想想也是蛮头疼的。另外,如果孩子爬的很高,喜欢爬树,爬墙,我觉得我看到也是心里揪着紧张,其实最主要的感觉是,怕他摔下来,摔疼了,摔伤了,都是一件件麻烦的事情,况且,我自己是最怕疼的。
但我因为这样,就剥夺孩子探索的机会嘛?在这里的德国父母教会我,要让孩子建立自信,就必须适度放手,让他们多方尝试,并学习如何自主解决问题,因为唯有如此,孩子才能正确解读每个行为和结果之间的关联。如果怕孩子摔,就不让他练习爬高,孩子间起了争执,家长便急着帮忙排解……孩子便会习惯依赖父母来替自己解决大小问题,也就剥夺了其健壮自己体魄和增长应变能力的机会。
我觉得也是呀,如果孩子没有自己去摸索,在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中去总结出经验和方法,我大概也培养不出勇气,担当,有自信的孩子。这是我不愿看到的。所以,如果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大概会做出以下的行为:
第一,我会问我的孩子是不是真要这么玩
第二,那玩的时候要小心一点,自己把握好,要是摔倒了,要自己承担的,如果你真的摔伤了,那我也会很疼的,因为我爱你(只是表达感受,不是情绪上的恐吓,让孩子不敢去)
第三,当他去玩的时候,我就远远地看着,你不要限制他了,在他需要我的时候,危难的时候,我再出现
赞美要多样,要有细节,要分级别
对于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生活自理的事情,如收拾玩具,吃饭,穿鞋,点头微笑,给予认可就好。
如果是需要一定挑战的事情,如完成拼图,帮助别人,赞美要用具体的语言描述,让孩子更加清楚被赞许的点和原因。
赞美孩子努力的过程,而非结果,其实也在帮助孩子更好地认知自己的行为,而不是只能通过赞美才能获得自信心。
赞美,并不一定要物质奖励,有的时候,一个拥抱,一个亲吻都意义非凡,关键的是,要及时表达给孩子,让他也知道。
另外,赞美不要敷衍,尤其是他自己所付出的努力,时间,精力。因为我相信,能力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每个人都有,没必要归咎于孩子的聪明,但是可能每个人都有擅长的和不擅长的,而且每个人显现的时候不一样,所以更在于这个促成的过程。
丰富课堂内容是个好点子,但你要记得,不管学什么,这个阶段没有比给孩子们正面的快乐能量更重要的事了。
让孩子快乐,是德国幼教老师被赋予的最重要责任。孩子能以愉悦的心情度过在幼儿园的每一天,享受不同学习所带来的乐趣,是幼教老师的第一使命。
我自己也是一名老师,我也想尽可能地学着成为一个更懂孩子,更懂教育,因材施教的好老师,我热爱这件事情。
在教学上,我觉得我可以想着去学习更多更好的方法,能够帮助孩子学有所得,但是在方式上,我更要学着如何让孩子快乐学习。我希望,每次课后,去问孩子学到了什么,倒不如先问问孩子,这节课,你学得快不快乐。
要让孩子快乐学习,真的不难。但要让孩子将这份快乐内化为一股对学习持续的热情,需要家长给予孩子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切勿让过高的期待造成孩子害怕犯错,恐惧自己会因学习上的失误,而被贴上失败的标签。
这也是我提醒自己的一段话,因为我确实会发现自己略懂某方面的家长,总是对孩子有更高的期待,比如在英语上比较擅长的家长,就更愿意辅导孩子英语,我不希望我自己是这个样子的。我得观察孩子需要什么,如果他真的距离平均水平很远,而且是因为自己没有付出时间和努力造成的,那么,无论是作为老师还是母亲,我都有责任去帮助他。而如果他已经做的非常不错了,我想让他更上一层楼,表现得更出色,从而给他特殊的辅导,那么我就应该观察孩子是否需要,跟他沟通是否愿意,否则,我不应该做这样的事情。我知道我自己是一个非常有标准,总是想争第一的人,也许我会在教育的过程中凭着自己的经验和标准,给孩子更高的要求,但其实这是不对的。我还是要控制自己先去观察,然后再去提供自己孩子所需要的帮助。谨记。
学习的能量来自于一再探究问题的根本,而通过和不同思考模式的相互撞击,会帮助孩子拓宽自己的思想脉络。他们相信,找答案的过程,往往比找到答案本身更具意义,因为孩子会记得摸索过程中的每一步,而这样的历程可以带领他们找到更多问题的答案。
我现在就特别期待和孩子一起去探索的过程,比如养植物,做科学实验,做手工等等,或者带他出去玩,他提了好多我不知道的问题,我觉得我都应该先记下来,然后再和他一起去找答案,或者在出发之前,我就应该引导一些问题,然后观察他是否有所体会,比如地理的岩石构造,人物的故事,最后我们可以一起学习,我向往这样的生活,不过也是有前提的,我必须得照顾好我自己的生活和思想,平衡好我自己的能量和情绪,否则,我大概不可能在焦虑中会有这样的闲情逸致。
父母需要做的,就是让孩子练习在想到自己之后,也能够想到别人。三岁以下的孩子可以透过照顾婴儿玩偶来培养同理心;而大一点的孩子,就透过讨论让孩子练习察觉到他人的不同情绪,慢慢带领孩子从凡事只想到自己跳脱,扩大到关心身边周遭的每一个人。
我把这个当作是一个很好的习惯,但我自己的确是欠缺的,而且我比较寡言,也不敢在公众场合有大动作,我觉得我得思考怎样方式去改变我自己,心里多想着别人,多做一些对别人好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