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就是学生的“智力底子”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第2条《“两个教学大纲”,发展学生的思维》,我深感触动。
苏霍姆林斯基说:“两个教学大纲:第一个是必须学会并记住的材料,第二个是课外阅读以及其他知识来源”“需要记住的材料愈复杂,需要记牢的概括、结论和规则愈多,学习过程中的‘智力底子’就应该愈大。换句话说,为了牢固地记住公式、规则、结论和其他的概括,学生应该阅读和思考许多不需要记住的材料。”
在这之前,我们全校教师,包括我自己,认为阅读是语文学科的事情,阅读的所有工作应该和语文挂钩,阅读对语文学科的作用最大。读到了这一条内容后,对我真的是如雷贯耳,对我的认知发生了颠覆性地变化。原来,阅读是一个人的智力底子。就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阅读也可以称之为建立学习和记住材料所必需的智力底子。
读书分享总结会上,有老师点评说到,阅读需要有具体的方法指导,当时的我觉得说得有道理。但是,此刻的我,不停地回想那天的点评,并不断地思考着,阅读要有何方法指导呢?怎么指导呢?我怎么突然觉得,阅读,应该顺势而为,还是要遵循“大量地读”呢!如果,我们为了让孩子去阅读,且不停地教孩子阅读的方法,感觉还是有点怪怪的呢。我不禁想起余华老师的一句话:“写作水平只有在不停地写作中提高。”我觉得,如果想让孩子真正地打好“智力底子”,还需要鼓励孩子不停地阅读,大量地阅读。当然,对于刚开始还没有培养起学习兴趣的孩子来说,陪读是老师和家长最佳的选择。
最好的阅读应该是从一年级就开始,更好的是从幼儿园就开始,甚至是幼儿园之前开始更好,最好的教育包括各种好习惯的培养,包括阅读兴趣的培养。对于孩子来说,培养阅读习惯不是自己可以培养自己的,更多的还是家长的有意培养,和老师的有意而为。我记得苏霍姆林斯基在第38条《向准备担任一年级工作的教师提一些建议》中写到:“孩子的智力取决于家长们的智力兴趣,取决于书籍在家庭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什么地位。”苏霍姆林斯基真的不愧为教育家,他竟然建议在儿童入学前的一年半时间里(如可能,两年更好)就召集家长们(请父母亲务必都出席),和他们谈谈家庭中的相互关系问题,谈谈家庭的智力氛围,对于儿童的发育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话说,我们身边有史以来没有见过任何一个老师这样做过,没有见过任何一个其他教育者这样做过。甚至,有的人倒是觉得这样做有必要吗?可能还有人会觉得,小学的教师提前就操心着幼儿园的事情,是不是多虑了呀?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顾名思义,基础教育,也是根基教育、底子教育、根部的教育。既然是根基教育,那就需要多做一些关于根部应该做的工作,例如阅读习惯的培养就是最好的打根基教育。
身为一位教育者,也是一位妈妈,最近认知上的改变足以让我彻头彻尾来反思自己,践行教育。认知上的改变,让我更加坚定,阅读习惯的培养是小学阶段最主要、最重要的事情。如果一个学生在小学毕业的时候,还对阅读书籍没有特别强烈的欲望,对书籍的阅读依然很淡很淡,那么,我觉得这个孩子的小学阶段的教育不能算得上很完美,不管这个孩子学习成绩怎么样。至少可以证明,这些没有阅读兴趣的孩子在小学阶段错过了大量的美好的阅读时光,也错过了很多很多美好的书籍,实属遗憾。小学六年是可以读很多很多的书的。反观我自己所带的班级,一部分学生能坚持读书,但是我的陪读不是很多,而且至今还有部分学生没有真正爱上阅读,经常有凑热闹之嫌。我的目标就是让每个孩子爱上阅读,我要不遗余力地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尤其是要多共读,多分享,多陪读。
两个教学大纲,尤其是第二个——阅读,要牢记内心,要时时刻刻想方设法践行着,要打好孩子的“智力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