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医生》开始引发的自身联想,整理生活,为己所用

2021-07-22  本文已影响0人  短发娃

《中国医生》是英雄颂歌,还好没有太多渲染苦难,恰到好处,适可而止。它拉着我回到了那封城的76天的记忆。那时候的我是温柔的,柔和的,内在富有的。接受了灾难的存在,也接受了他在这个时候必须挺身而出的现实,相反,那个时候心里充满了祝福,心里想着一切都会好起来,一切都要好起来。

    再看现在,每天一个屋檐下,反倒心生埋怨,在琐事面前失去了耐心,相互指责。那份祝福早已找不到踪影。

6点东边的天空

    如果我和他的模式如果是苦难,那我要怎么办?离得远远的是最好,保持了见不到面的距离,那是安全的距离,也是能生出感念的距离。事实中,只有灾难来临,他必须挺身而出的时候才可以实现这个距离。汶川地震、援助新疆、新冠疫情这三段时间的长时间远距离相处被证明是最美的时光。

    现在遇到的相处问题是我的问题吗?我一直在学习成长,生怕成长慢了错过了人生的美好,注重感受注重去看见事物本身,尽量不带主观偏见。对孩子、对关系都是如此。

  然而,面对他,越来越力不从心。也许他在我心目中只适合做英雄,做伴侣是不适合的。回看了前天写的一段文字 :“两天密集型和孩子、孩子爸爸一个屋檐下,我的情绪陷入了悲伤。孩子爸爸出口对孩子说的每一句话都是教训指责和责骂。孩子委屈地哭泣,每天都有,而只有我在她才敢大胆地哭出来,大胆地说自己的委屈来。安抚好她之后,我就需要来处理好自己的情绪。我不能一直这样活在幻觉里,幻想着他能自己改变,幻想着他能发现他的这些行为背后的真实原因。孩子不是罪犯!职业病带到家里来让人喘不过气。都说父亲需要给出权威世界的标准,可是在我们家这个标准太高。这不是家,是法院,是法庭,每一件事情都需要对簿公堂,采取惩罚,而被告人总是孩子。写到这里,我感觉很熟悉,是的,一直以来都是我在申诉,为孩子。后来觉得自己这是越界了,觉得父女之间需要直接的对撞,于是我隐退。现在再看,我还是需要站出来,安慰孩子,劝慰孩子爸爸。昨晚,我难以入睡,回想这两天他的话语,感觉他已经变本加厉了。我必须出手干预。对他说:你有没有发现你对麦子说的每一句话都是怒吼么?他对:“那你怎么不发话?”我不明白他要我说什么。如果是对孩子,很多时候在我看来孩子天真烂漫的行为多么好,他却看不惯,他不允许笑不允许哭不允许情况发生。如果是对他,我怕受伤,被指责,而且我的想法是总有有一天他会自己看见自己的暴躁和没有耐心,等待是我给他和孩子的态度。这会儿,仿佛一下子回到了解放前,一切毫无进展,只是我活在了幻想里面。这个泡泡一旦破灭,我再一次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我的包容包含了孩子一次次的受伤害,这样里面的刺就越来越多,扎得内心深疼。今早,我在备忘录里记录下他今天对孩子说的唯一句话,并打箭头告诉他下次可以这样说:“不读出声,有个屁用”怒气冲冲➡️“大声读,很快就能背到”温和关怀的语气。带着日期带着数字标号,想提示他,我时刻在关注他的说话方式,随时记录。如果没有觉知那么就让他感觉有人在注意他吧。这是我算温柔而且很坚决的做法。希望成功,希望坚持。”

朦胧的心情

    当我做很多的努力的决定之后,随之而来的一定有对应的挫败感,毕竟努力不等于成功。现在我就处在很多的挫败感当中,几乎淹没了自己。好在我终于懂得看见这些情绪都是自己的,去流泪也好去流汗也好,这些情绪都会化解掉,最后形成新的坚定。终于明白一切的失败都是为了告诉我:坚持做自己。 因为做了自己,就算失败,那也可以负起全责,不用去谴责他人。

傍晚天边的云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