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哲学(笔记)
王阳明是正宗的儒家
儒家与佛家最根本的分界在于爱的有等差,即厚薄与同体
王阳明,前三变与后三变,18岁学词章,学格物,格竹子,发现不行。之后学佛老,学到发现不能连对亲人的思念都没有。37岁龙场悟道——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佛祖: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徳相,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王阳明37岁-45岁,静坐澄心,真我假我。(做自己的观察者)
孔子、孟子、陆象山、王阳明是一路人。陆象山,六经皆我注脚。意为本心人体多面印证。即孔子的仁,孟子的性善。
诗经:温柔敦厚,易经:穷神知化,礼记:礼义大学,以及亲亲尊尊。
致良知的致以为推致,扩充。良知即为天理。
境界达到:默不假坐,心不待澄。(如同一直保持正念)
知行合一是致良知的一个非常高的境界。
知的真切,知的笃实,便是行。即真的知道就能做得到。
行的明觉,行的省察,就是知。即真的能做好就是真知。
知易行难的知与知行合一的知有什么区别。知易行难的知是闻见之知。知行合一的知是德性之知。
孔子七十不逾矩,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意思就是中庸,就是发而为中节谓之和。
所操益熟所得益化,化是大而化之谓之圣的化,如入化境。
随时知道是对是错,也知道是对是错没那么重要。我心光明亦复何言。
良知即天理即道即世界运转的根本。
秉持良知对待——老人(孝),兄弟(悌),老板(忠)
吾道一以贯之的“一”就是良知,就是性善。
“致”的第一步为警觉即逆觉即醒觉。第二步为依靠致良知本身的力量,再用外缘。
有弟子问:知道要孝悌但做不到,不就是知行不能合一吗。
答:这是被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知而不行只是未知,不是真知。
良知,致,知行合一为王阳明心学的三大概念。
良知被情欲所替代就会显得自私、庸俗、放荡——这不是做自己。但太高妙,认为事物不重要,只追求内心看待问题的方法,就走入了玄学,虚玄而荡。
王阳明讲,我这东西有一点真骨血在。真骨血就是孔孟的精髓,即明觉与天理合一,知厚薄知同体,中庸,中节。
有弟子问,克己复礼为仁,克己,又要为自己学习不是矛盾吗?
王阳明答:克己克的是躯壳的己,要为真己,心性之己。(联想到生存本能正在杀死你)
王阳明说,一味求静只是没出息。——仅学以忘忧就是没志气。不因外在环境而改变自己内心的志向,才是有志气。
晚年四句教:
天泉证道:
王汝中与钱德洪,即利根器与次第,即渐宗与顿宗。
佛家,只有同体无厚薄。儒家,留着薄厚(社会体系)
晚年著《大学 问》,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止于至善就是指把明德贯穿。
王阳明43触之不动——孔子40而不惑——孟子40不动心。
触之不动就是直道而行,常人容易为小事影响,反弹还经常很强烈。
王阳明是个有毅力的进取的狂者。
王阳明具有敬畏和洒脱。敬畏,不欺瞒良知。洒脱,稳当快乐。花天酒地不代表内心的喜悦。
——结尾——
Spencer
2017.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