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老照片,才几岁就要裹小脚的小女孩!
一张照片,一段历史。
今天历史镜像馆继续带你看看老照片背后的故事。
这张图前排左一为晚清太监崔玉贵。右边就是鼎鼎大名的太监李莲英。这可以说是晚清后宫最为得宠,最有权势的两个太监。
崔玉贵是清朝慈禧太后后期的二总管太监。他先在庆王府当太监,后来宫内成立戏班子,崔玉贵的武功非常好,被举荐进宫在升平署戏班演戏,讨慈禧太后喜欢,从此得以发迹。光绪年间升任二总管,授三品衔,亮蓝顶戴。
崔玉贵12岁在家乡净身进京。20岁入宫,崔玉贵与李莲英是同乡,但据说崔玉贵的堂嫂是李莲英的叔伯姑母,如果属实,按辈分来说崔玉贵应是李莲英的表叔。
崔玉贵是奉慈禧旨意亲手把光绪帝最爱的珍妃推下井的人。但后来慈禧为安抚光绪帝,派人把珍妃的尸体打捞上来,重新装殓,厚葬,并把罪责推在崔玉贵身上。按理这是死罪,但只是削去崔玉贵二总管的职务,送回庆王府。不久,崔玉贵又回到皇宫,在慈禧太后身边伺候。
1908年慈禧光绪死后,崔玉贵出宫,给立马关帝庙捐680亩地,就跟服侍他的徒弟住在庙里,以种稻为生,1926年因疽发背病死在立马关帝庙太监大院,葬在北京西郊金山宝藏寺墓地。
这是一个裹小脚的小女孩。看起来也就几岁。
缠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裹小脚,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习俗,又或者说是一种陋习。女孩子到了四五岁的年纪,就要用布来将双脚用力缠紧,限制双脚生长,甚至变形以达到尺寸变小的目的。
还有的地方为了裹小脚的效果更好,用碎的瓷器或其他尖锐物品,把脚割破,包裹进布里,常常让脚发炎发烂。而人们称之为“发味”,也就是脚流血发炎腐烂后的臭味,这个时候证明脚要变得更小了。
裹小脚这种违抗身体自然生长规律,伤害妇女身体和意志的陋习,是一种文化糟粕。它侵害了女性的权利,物化了女性。
这是一对蒙古夫妇的婚礼肖像,拍摄于1920年代。
可以看到新娘的发饰十分有特色,这是我们常见的蒙古族女子发饰装扮。这种发饰形状像弯曲向下的牛角,而且非常巨大。在牛角上分布着条状的银制饰品。这些银制饰品上有时候还会镶嵌一些名贵的珠宝。比如珊瑚、松石等等。如果珠宝镶嵌得多,这将是非常昂贵的装扮。
蒙古族的妇女头饰非常讲究,比如图上是巴尔虎部落蒙古族妇女头饰为盘羊角式。像科尔沁部落蒙古族妇女头饰为簪钗组合式,和硕特部落蒙古族头饰为简单朴素的双珠发套式。
而鄂尔多斯蒙古部落妇女头饰最突出的特点是两侧的大发棒和穿有玛瑙、翡翠等粒宝石珠的链坠,使鄂尔多斯头饰成为蒙古各部中的佼佼者。
这是一个晚清的满族贵妇。清朝满族妇女的发型经历了从二把头、架子头到钿子头和大拉翅的转变过程。
图上妇女发型是二把头。二把头又称两把头,是满族妇女最具有代表性的发式,就是把头发束在头顶上,分成两绺,结成横长式的发髻,高高的发髻最为流行;再将后面余发结成一个“燕尾”式的长扁髻,压在后脖领上,使脖颈挺直。但同时也使女子的外观更显文雅庄重。
二把头在清初期只是盘在脑后,且全都使用妇女本身的真发梳成,因此整体造型上较为小且扁矮,但随着时间推移,盘梳的位置向头顶发展,也有将二把头盘的更高更大的趋势,所以在缠梳的过程中开始参入假发。
清朝晚期,发展出一种名为大拉翅的板型冠状饰物,逐渐取代了二把头。据说大拉翅是慈禧的独创发明。
参考资料:
满族发式 .松花江文化网
蒙古族头饰:用珠宝写成的诗 .松原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