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下来,问一问,是一种智慧
两周前参加一个沟通相关的讲座,上到一半时,老师杰米说今天是他给大家上的最后一节课,上完就要退休了,所以教大家一个沟通秘诀。这个秘诀就是“三问而后行(Ask first then tell)”。
说完这个秘诀后他让大家做一个练习,学员先两两自由组队,要找自己不认识的同学。
于是硬着头皮往教室的一个角落走去,寻找另一个渴望解脱的灵魂。刚好有一个络腮胡瘦高个向我走来,赶紧伸出手去,做自我介绍。对方叫弗兰克,是另一个部门的技术员。
没多久,大家都找到了队友。杰米接着说出了练习的内容:每组中其中一个向另一个推销自己的笔,争取让对方以高价买下,限时两分钟。两分钟后互换角色。
我跟弗兰克商量后决定由我先推销。时间有限,我向弗兰克讲了我的笔的优点,并且告诉他这是几年前我参加一个会议时分到的,应该是绝版,这把笔我只卖10块钱。
还没等弗兰克说要不要买,杰米说时间到。等大家都安静下来,杰米问说刚才讲的秘诀大家有没有用上。
我恍然大悟。晕啊,刚讲的就忘了。
杰米说:“相信大家都忘了刚教的‘三问而后行’。问的目的是要找到对方的需求和喜好。不懂对方的需求和喜好就推销,那就是无的放矢。” 接下来由杰米来推销,他用上了杰米教的秘诀,果然整个过程不显得那么突兀,流畅多了。
柴静在《看见》中提到一个在中国农村长期支教的德国人卢安克。卢安克说的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文明就是停下来,想一想,自己在做什么”。经常停下来,问一问,问一问自己,问一问他人,何尝不是一种智慧呢?
问,是使人际关系改善的重要利器。人与人的关系的好坏,归根结底是互相之间信任度的高低。“问”显示了你对对方的尊重。当你以尊重敲对方的心门,他就会一点一点打开心扉,与你开始沟通。慢慢地,双方之间的信任度就提高了。
问,可以为下一步的决定收集信息。做一个决定时,如果信息不全,就如同一个没带灯笼或手电在黑暗中行走的人,根本分不清方向,也看不到前方的岔路有几条。提问,就是那黑暗中的灯笼,它让你看清前方的几条岔路和岔路上的路牌。这样,要走哪条路,就好做决定了。
两年前看过一本名叫《改变提问,改变人生(Change Your Question, Change Your Life)》的书。这本书的主题也是“三问而后行”。当时看完有茅塞顿开之感。现在看来知识学了不会运用还是跟没学一样。从不知到知隔着一堵墙,从知到行则是隔着一层山了。
《改变提问,改变人生》的作者认为人的思维状态基本上或是处于学习者状态,或是评判者状态。在学习者状态时,我们会通过问问题去了解事情的真相;在评判者状态时,我们趋向于评判别人。大多数时候我们迷失在评判别人的漩涡中而不自知。
这人操乡下口音,应该素质很差吧;这女的一身珠光宝气,一定是个俗人;那汉子看起来流里流气,还有文身,离他远点。这些是由于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偏见引起的。如果我们能放下偏见,试着通过问问题去了解他人,也许就会得到不一样的结论。
这次部门月度业务指标没完成,都怪那个爱偷懒的同事;为什么经理分给我跟进的客户都不大可能产生新业务,而小美分到的都是好客户,这个经理明显偏心。如果我们能够自己进行反省,可能就会发现自己需要加强的业务技能短板,而从那些没新业务的客户挖掘其需求的过程也会成为锻炼自己的机会。
前几天,在微信朋友圈看到一个心理咨询师的吐槽,有些感慨。她那天去中国驻多伦多领事馆办事,一个五十岁左右女士排在她的后面。这女士不停跟她抱怨领事馆的办事速度。她感叹这女士就是一个烦燥、无法安静的能量场,那负能量源源不断地辐射到她的身上。当然她并没义务为这女士做心理辅导。但如果换一个角度思考,烦燥的她一定经历过常人未历的艰辛吧。问她几个问题,也许会发现这是个有故事的人,这样排队的过程不是很精彩?
正在码字中,两个放暑假在家的女儿又在门口争吵,大女儿没吵两句又哭了起来。我火上心头,隔门大叫:“妹妹,又欺负姐姐是不是?”
真是说别人容易,自己做起来难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