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你我在阅读中栖居歌唱
Day 121
今天是端午节,也是又一年的高考季。
距离我的08年高考,已经过去11年。虽然如此,那段挑灯夜读,与书相伴,为理想风雨兼程的青春时光却从未被忘却。
而后因为发挥失常进入一个普通重点本科就读,后蛰伏四年,像鲁滨逊一样在孤岛坚守中考取了北师,又是四年埋首于典籍文献纸堆中。从贫瘠的童年时偶然与书的相遇,至今加入新网师,阅读始终(尽管也曾间断)是我的热爱,甚至是我求索存在价值的一种途径。
而今又是一年高考学子,我却在担心,在三天高考的战斗后,又有多少学子,还会执守阅读的美好?欣闻书纸的香?去享受在阅读中穿越时空、超拔自我的高峰体验?甚至最可能上演的是,烧书撕书的集体宣泄?
不可否论的是,这是应试体制的一种应然,经历中考高考,在大学期间、工作期间还能够留存阅读习惯的,是少数幸运且幸福的。哪怕是在我们的教师群体中,在这个最不应离开阅读的群体中,坚持阅读者,数量也并不乐观。我身边的教师同伴,桌面上几乎没有一本除教材教参练习以外的书,学校组织的读书会,更是逃也似的溜之大吉。
为何现状如此?
我轻易不敢妄下评判,但是这跟在少年求学时未能根植阅读的良好习惯相关。习惯了功利性的读书,长期缺乏真诚、优质、专注的阅读带来的滋养,而把阅读当做重担累赘,自然在松开考试紧箍咒以后,将之束之高阁,甚至嗤之以鼻。
因此可以理解,为什么世界调查人均纸质读书的数量,中国仅为4本,远远低于其它国家民族:
韩国每人平均11本,法国每人平均14本,日本40本,德国47本,俄罗斯55本,犹太64本……
在最需要阅读的年纪,我们耗费了绝大多数的心力在教材、教参和考试练习中;而又最最应当阅读的群体中,我们不是远离了阅读,便是选择了“假阅读”、浅阅读……
最值得庆幸的是,汇聚在新网师,还是一群愿意躬耕于深度阅读和学习的理想主义者,虽然我们也许资质不一、背景相异,但我们怀抱同样的愿景——通过啃读,走进教育教学的曲径通幽处,开出丰沛的生命之花。
而我们也理由相信,我们的孩子,也将因为我们对阅读的坚守而改变,也将从我们的身体力行中,品尝到阅读的甘甜。因为,正如《圣经》所比拟的,阅读就是那“流着奶与蜜的地方”。
下个三年,五年,十年,阅读已经在我生命中改写的基因密码,一定还会导引着我,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最后,以我敬佩的孙影老师在最新一篇文章《至少再奋斗十年》中所寄语的为结尾:
“网师人,愿学习成为你的信仰!
网师人,愿你在这里精进不已,奋斗不息!
网师人,愿你在这里筑造、栖居、歌唱,共创精神家园!
网师人,愿你在这样的学习共同体,共读共写共同生活,最重的是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