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问题掩盖下的隐藏杀手,杀人于无形!
文/Dailei
《给忙碌者的心脏医学课》的学习感悟!
01
心脏问题掩盖下的隐藏杀手,这个杀手就是:心理疾病。为什么说它杀人于无形,原因就在于它极高的误诊率。心血管疾病有几百种,但误诊率并不高,唯独心理疾病漏诊率高达80%以上。
国内有资料显示,在医院门诊,这个疾病的识别率只有10%~20%。但这个病的发病率有多高呢?三甲医院的抽样调查显示,心内科就诊的患者中,发病率是42.5%。也就是说,接近两个患者里边,就有一个人是有心理疾病,或者伴发心理疾病。
图片来自网咯我想讲我自身的一个故事。高三邻近高考的时候,我经常胸口疼,这种疼需要我右手紧紧捂住胸口才能稍稍缓解。如果我保持同一个姿势还好,但每当我突然起立或者坐下,乃至于行走过程中频率发生改变,都会引发钻心的疼,不知所措。
我去医院做了一系列检查,心电图、心脏彩超…除了发现有窦性心律不齐之外,其它一切正常。后来我开始头痛,写理综卷子最多写6道选择题,然后就痛不欲生,缓一天才能缓过劲来。高考前的一个月,我没有写过一张卷子,没有参加过一次考试,动不动需要翘课回家休息。妈妈默默陪在我身边,领着我出去散心,给我做好吃的,陪我打网球……
那一年,是妈妈第一次去烧香拜佛。也许佛祖显灵,那一年的数学和理综并不难,当我誊写英语作文时头痛剧烈才剧烈爆发。没关系啦,一切都要结束了!现在回想过去,那时的自己估计得了心理疾病,只是所有人都没有想到这些。
梦想中的远方,没有抵达02
心理疾病对心脏的影响
明明是心理疾病,为什么会导致胸闷、胸痛,甚至闷到喘不上气呢?这在医学上,被称作“心理疾病的躯体症状”。换句话说,心理疾病会引起一系列的身体症状,但并不是真的得了心脏病。(你再怎么检查都显示正常)
这些身体症状包括心慌、气短、胸闷、胸痛,还有各种疼痛,比如肩痛、腰痛、胃肠道不舒服等等。总的来说,就是身体检查一切都正常或者只是有轻微病变,这些症状没有办法解释或者不应该有这么重啊。
从临床上看:心理疾病越严重,家庭教育、自我要求越严格,平时越是乐观开朗的人,躯体化的程度也就越高,也越容易引起身体症状。心理学家对这种现象有一系列解释:
- 有的人认为,这是潜意识被压抑的产物,这样躯体化表达出来后,自己的负罪感就减少了;
- 有的人认为,这是为了获得同情和理解,所以在某些地区文化里,越是只同情这种身体有什么问题,不好意思表达心理疾病的,越容易产生这种心理问题躯体转化;
- 还有人认为,这是一种行为退化,退化到婴幼儿语言前期来表达自己的不舒服。
这种现象的病理学机制是什么呢?目前医学还不能给出答案。只能很宽泛的给出解释,就像我们焦虑、紧张、兴奋的时候会引起心跳加快、血管收缩、血压升高一样。心理或情绪会影响大脑活动,然后大脑通过神经-体液控制系统最终影响心血管系统。
2014年,美国心脏病学会正式将抑郁作为冠心病心梗发生不良后果的重要危险因素,抑郁会使心梗患者死亡率增加至2倍以上。所以,心理疾病除了会让心血管假装患病,还会让心血管真的患上冠心病。
图片来自网络心脏对心理的塑造
于是,一个问题就这样诞生了:人类为什么会过分担心,甚至因此产生严重的抑郁和焦虑呢?其中一种解释就是说:人类的心脏功能更精准,但精准的进化代价就是牺牲强大。不要说和大型生物相比,就算和人体重相似的动物,比如羚羊、鹿和狼,它们也都有更快的启动,更强的泵血功能,奔跑速度远超我们人类。
我们的视觉更极端。为了达到精细化,双眼只分布于身体的前侧,当集中注意力时甚至只有25度的视角范围。这么窄的视野,加上相对弱小的泵血功能,会带来前所未有的危机。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类的大脑发育出了平行关注,也就是我们可以同时关注多个角度的危险,可以快速连续切换对各种威胁的担忧。这种思维定义埋下了焦虑的种子。更麻烦的是,如今,我们担忧的焦点比原始时代多的多的多。升职加薪,老婆孩子,赡养父母,车贷房贷,人际关系……这些担忧一直萦绕在人们心头,就像催化剂,滋养着焦虑和抑郁。
那心脏对心理疾病全是负面影响吗?当然也不是,规律的运动会启动神经传导通路,让大脑分泌更多的多巴胺,而多巴胺,正是一种产生和传递快乐的神经递质,可以用来治疗抑郁症。所以,心脏对心理的塑造也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
图片来自网络03
为什么心理疾病的诊断率这么低,并且还低处了普遍性?主要原因有如下两点:
- 思维盲区:中国的医院,大多还停留在单纯生物医学模式,而不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换句话说,我们所有医疗的关注点都在于器质性的病变,也就是哪儿得病了,该怎么治。抑郁焦虑这种不属于器质性病变的,不在医生的主流关注范围内。
- 文化问题:中国老百姓对抑郁和焦虑这样的心理疾病,打心眼里就没把它当成病。如果被诊断是心理疾病,你还说这疼那疼,这儿胸闷那儿气短的,就只能被当成是没病装病。连家里的亲人朋友可能都这么看你。这时,就算你明显感受到抑郁、焦虑,你也会首先关注哪哪不舒服。
但心理疾病导致的后果,却是超乎想象得严重。不能工作的比例,引起死亡,即自杀的比例,一点都不比别的疾病少。在青春期、产后、更年期、老年以及心血管疾病的人群中,这个疾病的发病率更高。WHO全球疾病负担研究预测,到了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冠心病之后的第二大疾病负担源。
图片来自网络如何判断自己有没有抑郁症?
以下三个问题请扪心自问:
- 你是否睡眠不好,已经明显影响白天的精神状态或需要用药?
- 你是否心烦不安,已经到对以前感兴趣的事情失去兴趣?
- 你是否明显身体不适,但多次检查都没能查出病因?
三个问题中,如果有两个回答是,那么符合心理疾病的可能性就在80%左右。如果自己难以调整,那就请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敲黑板,划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