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名字
小时候看家里那本破破烂烂的家谱,泛黄的宣纸、工整的小楷,这是大致印象,记忆犹新的却是,我那些女性先祖们的名字。嫁到徐家的无一例外的是“徐X氏”,而出生于徐家的女子们多为“徐X妹”,我数了数,有三个徐大妹,有五个徐二妹,徐三妹也有好几个,唯有一个写着“徐巧”,我甚是好奇,不知这是个如何乖巧伶俐的女子,让长辈们如此疼爱,竟然单单为她取了名字。至于后来她嫁于何处,殁于何时,葬于何方,我早已忘记。直到民国,那些蝇头小楷就消失了,我等的名字却是父亲用钢笔写上去的,只念了两年小学的父亲,不会写毛笔字,薄如蝉翼的宣纸不耐钢笔坚硬的笔尖,也不喜蓝墨水的轻浮,晕开来,如春天的鸢尾,灿烂而模糊。当然,我们都是有名字的。在家谱上,我的名是“容”,读书的时候报名,姐姐们觉得实在过于俗气,就擅自做主改了当时颇为流行的“永红”,一直到初中毕业我才知道自己还有一个法定的名字。也难怪,入学前,没人叫过我名字,父母叫我“幺妹崽”,其他长辈呼我“三儿”,堂兄堂姐称我“小三妹”,最有意思的是姐姐,叫我二姐“妹儿”,叫我却变成了“妹儿妹崽”。至于乡人,大多在前面加了姓,变成了犹如我那些在家谱上先辈们的名字——“徐三妹”。
我不知道其他的“徐三妹”是不是和我一样有着与众不同的喜怒哀乐,或是与每一个鲜活的生命一样有着喜怒哀乐。但,不管家谱上是不是同样落了“徐三妹”的名,我都和她们一样,不过是徐氏家族中一个微不足道是女子罢了。
名字,不过一个称呼而已。
中国人每每家中添人口就会集一家人的智慧取个好名字,似乎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健康长大,有所建树。过去,大户人家讲究甚多,以求“闻达于诸侯”,小门小户则以生存为第一要素,况且大多目不识丁,要名字干嘛,便于区分就好,于是阿猫阿狗之类的就顺应而生,还有为方便,以数字为名的,比如“朱重八”,如果他父亲朱五四知道自己的儿子将来要当皇帝,大概倾家荡产也要请人好好取个名字的,不过也未必,就他家?不“倾家荡产”也是家徒四壁,或许连四壁都不全了吧,朱重八十七岁那年,家中亲人接二连三相继饿死,为求活下来的那口饭出了家。无独有偶,草根皇帝除了朱元璋,还有汉代开国皇帝——刘季。皇帝尚且如此草草取名,况我等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