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我们都算哭了
从儿时的“1+1=2”开始,
我们一生都在做着无数的算术题。
上学时,
算术题是必须完成的作业和考试;
工作后,
我们开始计算着收入,计算开销;
结婚生子后,
我们又开始算多少钱可以养家糊口,
该为孩子存多少钱可以让他过得更好。
可你最终有没有算过,
自己还能陪父母多久?
这是一组残酷的数据
根据调研数据显现,工作后,仅有34%的人每年能回家陪伴父母超过30天,20%的人陪伴时间不足30天,24%的人陪伴时间仅有7至9天,而22%的人陪伴父母的时间竟然不到7天。也就是说,进入职场之后,66%的人常年在外,不能陪伴在父母身旁。
这是一个触目惊心的结果
如果你跟父母住在一起,那么你很幸运,你还能陪伴父母很长时间。除去应酬、上班、睡觉等时间,你平均每天能陪伴父母4小时,一年大约能陪伴父母1460小时。
而在异地工作的人群中,许多人只能在过年时回家。过年假期一般在7天左右,除去往返耗时、外出访友、睡觉等时间,实际上一年能陪伴父母的时间大约在24小时左右。
这道「亲情计算题」,让许多在外地工作的子女猛然意识到,原来未来能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真的少之又少。我们以为我们还有大把的时间可以去浪费,然而现实却是如此地残酷...
这是一段心酸的回忆
我们在妈妈的肚子里呆了10个月,
在妈妈的怀抱中呆了两三年,
在妈妈的手里又是五六年,
在妈妈的眼里十几年,
然后,
我们用余下的几十年活在妈妈的耳朵里...
想想自己从呱呱坠地,只会哇哇啼哭,
到喃喃学语叫出第一声爸妈,
再到第一次光着小脚丫跌跌撞撞地走路,
第一次背着书包走向学校,
第一次拿回考试成绩,
第一次离开父母去远方求学...
我们一直在爸妈的心里,
可却离他们越来越远了。
这世间最大的恩情莫过于父母的养育之恩
“羊有跪乳之情,鸦有反哺之义”
虽然爸妈从未要求过我们的一丝回报
但我们却真的很少为他们做什么
甚至连最基本的陪伴都不能给予
我们总是忙着工作交际恋爱
忙着认识外面的世界
我们把陪伴父母的计划一推再推
并且觉得一切都那么理所当然
然而我们并没有意识到
他们就再这样的忽视中迅速老去了
你有多久没回家了?
你有多久没给他们打一通电话了?
你知道你不在家的日子里父母每天都在做什么吗?
你有告诉过父母你每天都在忙些什么吗?
我们总是对父母的付出心怀感激
然而我们感激的太多,行动的却太少
所谓“子欲养而亲不待”
那原本就有限的亲情数据不停在递减
终有一天会全部清零掉线
而你,是否还有什么尚未完成?
我们应该怎么做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1.规划好自己的生活。
子女把自己的日子过好,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早些成家,和周围人关系和谐过得开心,就是解决了父母最大的后顾之忧。一定不要过度依赖父母,把他们当成生活上的“提款机”和情感上的“垃圾桶”。要让父母觉得,我的孩子是最靠得住的,这就是最大的孝顺。在父母有需要的时候,一定要能挺身而出。
2.勤“请安”。
古代的大家庭中,都有请安的制度。现在,如果我们和父母在一个城市,请安可以是每周看望一次,或带着父母出去玩;如果分隔两地,可以定好每周打1—2个电话,这个电话要由子女主动打。这种制度应该严格执行,不能用忙、累、没空当理由。既然能把陪父母的时间拿来工作、娱乐,应酬,为什么就不能从这些时间中挤出点陪父母呢?
3.多说“废话”。
在和父母交流时,多说些“嘘寒问暖”的废话,甚至多听父母的唠叨。比如问问父母三餐吃了什么,去哪儿玩了,这些家长里短的话题,才最能显出亲人间的亲近。很多父母怕孩子担心,有困难、生了病会瞒着不说,做子女的一定要上心。
4.给父母庆生。
虽然很多老人嘴上说“不愿意过生日”,但子女不能不当回事。平时的生日可以亲自下厨给父母做顿饭;五十、六十、七十这样的大寿一定要隆重过,儿女尽量全回到父母身边。祝寿不仅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报答,也是让父母自豪的一种方式。
5.过年给父母发红包。
孩子给钱父母总会推辞,不管他们是真的不需要还是嘴上说说,每到过年,建议有收入的子女都给父母发个红包,老人给孙子辈的压岁钱也可以从这里面出。
6.让父母享受“隔代亲”。
父母对于孙子和外孙辈,是永远看不够的。自己成家有了孩子后,一定多带着孩子去看父母,每次打电话时,也要鼓励孩子和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多说话,这就是让父母最高兴的事情。
他们是这个世界上最爱我们的人,而我们剩下的亲情时间真的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