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事会·教育简友广场亲子教育

《如果动物也玩手机》:禁止只会引起反抗,引导才能走上正途

2022-01-06  本文已影响0人  冰心蓝蝶

文/冰心蓝蝶

最近陪二宝看了《如果动物也玩手机》绘本系列,书中用萌萌的动物形象,通俗易懂的简洁语言,描述了农场主老麦和动物们的故事。

故事引人深思,老麦和动物们的互动,就像父母和孩子们的互动一样。

老麦因为无意间下错订单,买了一百部手机,于是给动物们人手一部,大家一下就被吸引住了,从此,个个忙着电话短信,无心工作,整个农场静悄悄的,除了手机声。

当老麦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一怒之下把手机全部没收,想让动物们正常干活,谁知,这却引起它们更强烈的抵触,不仅不肯干活,还个个闹情绪。

看到这里,是不是感觉越来越熟悉?多像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手机之战”!

孩子们最初也许只是无意识接触了手机,或者,某些家长为了省心,亲手把孩子交给了手机。直到某一天,家长突然发现孩子越来越迷恋手机,想要喊停时,孩子却不听话了。

于是动用家长的权威,直接没收了手机。看似问题的症结消除了,但其实,却埋下了更大的隐患。孩子的情绪问题,比手机问题更严重。

已经体验过手机的好处,你再想完全禁止,显然是不可能了,而且,也全无必要。

那应该怎么办呢?

老麦的儿子小麦回来了,他提出一个很好的建议,大家依然可以玩手机,只是要限定时间,在规定时间内可以自由使用手机。

动物们都欣然接受,老麦又重新发放了手机,自此,动物们虽然会玩手机,却再也没有因此影响工作。

同样的方法也适用于孩子们。

堵不如疏,与其完全禁止,不如借着手机,利用这样的机会,给孩子明确树立规则。

手机可以玩儿,但要限定时间或规定内容,比如,每天两个小时,或每次半小时等,具体因人而异,也因孩子的年龄而有所不同。

重点是,规则的制定,一定是经协商后双方都同意的,而非谁单方面的宣布,那就失去了规则的意义。

只有双方都发自内心认可的规则,才会愿意去自觉遵守,也才有坚持执行的可能性。

手机,说到底只是一种工具,包括网游也好,抖音也罢,其实都是同理。工具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关键在于运用工具的人,以及如何去用。

希望我们都能正确引导孩子,让工具发挥它正向价值的一面,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帮助孩子更健康的成长。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