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笔记连载就爱看连载历史

【连载11】《道德经》笔记 第四章

2017-04-04  本文已影响36人  卓晓华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译:

“道”的体验仿佛是虚无的,但它的功用却是无限的。幽深啊,像是万物的源头;虚无渺茫啊,似乎根本不存在。我不知道谁是它的后代,像是上帝的由来。


评注:

道冲,而用之久不盈

冲,一般认为通“盅”,空空如也的样子。

老子的“道”是更高层次的意识,无法看见,无法摸到,但开启大脑更高层次功能后,却可以体验到。

“道”没有质量,没有体积,不可触摸,不但如此,它是超越主体与客体的存在,是超越我们旧有时空观念的存在,物质与精神的二元划分不适用于它,它是消除主观自我意识与客观事物对立后,人类能体验到的更高层次的存在。

它虽然体验上去仿佛虚空,但它的功用效能却是无限的,它是万物的本源,它的创造无穷无尽。

这里,老子描述这东西像是虚无的一种存在,这东西真是种奇特的存在啊。

“道”虽然是这样一种奇特的存在,但它的作用却似无穷无尽的。

45章说“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实际也是指“大道”那奇特的存在和作用。“大盈若冲,其用不穷”与本处的“道冲而用之久不盈”类似。


评注

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渊”是形容它是幽远深邃。

老子说,多么幽远深邃啊,它像是万物的源头。

“湛”,《说文解字》:“湛,没也”,没有。

“似或存”,若有若无的样子。这句话说明,老子感觉到它玄妙的存在,简直就像没有一样。

正因为这种像是没有的性质,使很多人以为老子的道就是“无”。

这里已经极其清楚明白的说明:老子的道,是靠感官体验到的,这种对“道”的体验很神奇,正是这种超级体验,让老子认识到,这个世界上还有更高的存在,而老子认为,它就像是万物的来源。

一位修练者这样描述他对道的体验:

“本人在2008-01-27第一次进入与本源合一的状态(大约三个小时),震惊的四个月说不出话来。亲身感受到:万物本源,实在是太神奇太神奇了!!!远远超越人类的任何想象力!!!它非常难以用物质现象界的语言来描述,也许是个永远的难题。”

以下是与本源合一时,直觉本身所能感知到的“不可描述的描述”。

A、本源不能被定义

1、本源是无限的----无限不能被定义,能被定义是有限的。

2、非要强行定义的话,只能定义为:本源=无限。

B、本源只能被描述----最基本的描述

1、本源是一个无限。

2、本源是无形无相的。

3、本源是无始无终的。

4、问:本源是什么?答:人类的词汇里没有。或者说:本源什么都是,又什么都不是(它是一个"无限")。

C、本源的无限性和无限特性

1、本源是一个无限,同时包含无数个无限。

2、本源虽然无限,同时创造和包含了一切有限。

3、本源虽然无形无相,同时创造和包含了一切形相。

4、本源虽然无始无终,同时创造和包含了一切始终。

5、本源的创造是完全自发的(spontaneous)。(不自发则回归无形无相一切似无状态。)

6、本源的创造有两种自发性:自动+主动。(自动:在物质现象界或被误认为"惯性"。主动:在物质现象界或被误认为"变异"。)

7、本源的创造是无限的。(创造是永无停息的。)

8、本源的无限性是不能被逻辑推理、不可被理喻的!(超越任何有限生命形式的有限想象力!)

D、本源不可被理喻----不可描述的描述

1、本源即是唯一的,又是无限的。对于本源,1等于1,1+1等于1,1+1+1+1+1...还等于1。

----此处的不可逻辑:壹=无限。

2、本源无形无相、似乎不存在,同时创造和包含一切存在和一切形相。(不存在的存在)

----此处的不可逻辑:不存在=存在,无形创造有形(无中生有,有含于无)。或者:零=壹,零=无限。

3、本源无始无终,同时创造和包含一切始终。

----此处的不可逻辑:其存在没有开始和结束(没有来源,自存自在)。

4、本源没有空间,同时创造和包含所有空间。或者说:空间等于零,或者说:空间等于无限。而且:空间可被无限放大缩小。

----此处的不可逻辑:零=无限。

5、本源没有时间,同时创造和包含所有时间。或者说:时间等于零。或者说:时间等于无限。而且:时间可被无限放大缩小。

----此处的不可逻辑:零=无限(过去=现在=将来)

6、本源无声无光,同时创造和包含一切声光。

----此处的不可逻辑:无声光创造有声光(有生于无,有含于无)。

7、本源不在任何地方,同时创造和包含所有地方。

----此处的不可逻辑:零坐标点=任意坐标点。(任意两点之间的"绝对距离"=零;"相对距离"=相对参照系。)

8、本源无限小,同时也无限大。

----此处的不可逻辑:无限小=无限大。(任意两个体积之间的"绝对差异"=零;"相对差异"=相对参照系。)

9、本源没有极性(无极),同时创造和包含一切极性(有极:即二元对立极性、正反方向的同源成对出现)。本源的每一个创造物是本源的一个"极性"、一个"表现"。

----此处的不可逻辑:万物一体,个体是整体的表现形式,是表现与本质的关系,而不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10、本源无限抽象,同时创造和包含无限的具体。

----此处的不可逻辑:抽象包含具体。

11、本源自知和无限知,同时创造和包含一切无知和有限知。

----此处的不可逻辑:自知包含无知。

12、本源的变化或表现是无限的自发性,不依赖任何动力而自为动力。

----此处的不可逻辑:自源自发+自源永动。(无中生有,无源而源)

13、本源的变化或表现是无限的任意性,同时创造和包含一切有限的规则和逻辑。

----此处的不可逻辑:任意包含规则,任意包含逻辑。

14、本源(及其运作方式)远远超越人类所能想象的任何逻辑或理论!!!

----现代地球人,一根死筋的呆板逻辑和作茧自缚的框套理论,只是本源创造出来的一个儿童游戏。用现代地球人的有限逻辑很难理解本源的存在方式、绝对无限性和正反一体性。(但是可以通过特殊的实践方式"感知"到!)

E、本源的本质与特性的近似描述

再问:本源到底是什么?再答:人类的词汇里没有。非要强行回答的话,只能给几个近似描述:

1、精神/Spirit----从本性的角度描述。(这是最近似的描述,虽然并不准确。)

2、意识/Consciousness----从特性的角度描述。(也是不准确的近似描述。)

3、自由意识/Freewill----从功能的描述角度。(也是不准确的近似描述。)

4、空无/Voidness----从视觉的角度描述。(本源在静止不运动不创造时,则处于"不表现"的状态。或者说:表现为"一无所有"。)

5、无限/Infinity----从定义的角度描述。(最近似的定义。)

F、本源及其运作方式的通俗描述

本人第一次与本源合一时,除了以上的直接感知以外,当时能感知到的用现代语言对万物本源及其创造方式的最简单、最直接、最通俗的描述:

1、"一个无限/不生不灭的自由意识(Freewill/神Spirit)有着无穷无尽的自发幻想,其景象就是无限多样的宇宙和万物及各自的规则和不规则。"

2、"一个无限、不生不灭、无形无相的自由意识(Freewil)/精神(Spirit),有着无穷无尽的自发幻想(Spontaneous Imaginations/思想Thoughts),其景象(Imaginations/表现Expression)就是无限多样的宇宙和万物及各自的规则和不规则。"

后来的修练者的体验,与老子对道的体验高度一致,他们都体验到了某种无法言说的存在,这种存在就是万物的来源。

(元吾氏是近年在网上公开自己修道经验的一位实证者,他从上世纪七十年末开始修练,后来广泛的研习了印度瑜珈、西藏密宗等各派修练方法,在2008年证道之后,他把自己的一些体验和方法公开在网上,并回答了诸多修行的提问。

(摘自元吾氏博客: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760432301_0_1.html)


评注: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这里的“帝”是上帝、神。

“上帝”两个字并不是基督教的发明,中国古人在先秦时代就早已广泛的使用这两个字来表示他们观念中的神。比如《尚书》中多次提到“上帝”二字。明朝时,《圣经》传到中国,翻译者借用了“上帝”这两个字来翻译《圣经》中的“God”(神),结果现在很多人忘了上帝两个字的来源,反而误以为“上帝”是属于耶和华的专用名词。

“象帝之先”:可解为“象神的初始”,像神的来源。

当老子直接体验到某种超级存在后,他感觉到这种存在可能就是万物之源,可能就是神的观念来源。

神是超越人类的存在,是万物的创造者,比如中国神话首先是盘古开天地造万物,印度教首先是梵天创造世界万物,圣经开头就是神创造世界……

神的观念来自于哪里呢?

比如猜测古人对大自然神奇现象的敬畏产生了神的观念,比如打雷、闪电使人猜想是否有雷公、电母这样的神灵。

但老子却说,他体验到的东西可能就是神灵观念来源。这种观念在各种宗教中其实非常常见。

比如威廉·詹姆斯的《宗教经验种种》……待举例。

现代哲学普遍认为:所谓“上帝”(神)就是宇宙本体或者说绝对真理的人格化身。

换句话说:所谓真理,不过上帝观念的一种现代化。

“神”与“真理”这两种概念看似截然相反,实际上都是人类的语言游戏,本质上并无不同,神就是绝对真理的人格化,真理是终极实相的抽象表述。

老子的道,可以视为更高层次的统一体,宇宙万物都是从这母体中演变、区分出来的。

老子说他自己的体验到的那个东西,像是“神”的来源,比主宰一切的上帝还要更早

这在当时是多么惊世骇俗的观点。

老子凭什么去推翻当时所有人都认为的“天帝是一切主宰”这一观念?

老子有什么资格去说这样一种在当时看起来绝对是离经叛道的观点。

老子依据的是:他亲身感受到大道无限而唯一的存在,他亲自体验到超越物质与精神的更高维度。

他在14章中说:这种更高的存在物是超越我们原有感官的,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

在16章中说:万物都回归于这更高的存在物,并且囊括一切的统一体中,他看到了绝对静止。

在21章说:他“看”到在这大道之中,包含了现象、物体、精微之物、信息等东西。

在25章说:这个东西是万物浑然一体的存在。“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这东西不但是囊括一切的巨大唯一,他还描述说这东西在消逝,在远去,而最后又将返归。

——类似的体验性描述在全书比比皆是。

正是基于这些纯粹感官的直接体验,让老子敢于怀疑上帝,他认为不是上帝创造了万物,而是“道”创造了万物!

当时的人对上帝的敬畏是严肃认真的。比如孔子对“天、命、神鬼”都是十分严肃、敬畏的。

老子说出了几句在当时绝对前卫的话,他在第4、6、16、25、52章的表述实际上都是公然宣布万物统一于一种被他自己勉强命名为“道”的东西。

而且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他宣布这东西是他亲自体验到的,亲自“感觉”的。

老子的话涉及到了宇宙的发生,并且老子的宇宙发生观,对后来中国的宇宙学说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参见本章附录)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这几句应在第56章。已经有很多前人认定此处是错简。)


注解:

①《尚书·多士》:“上帝引逸”、“上帝不保”等。


附录 老子与中国古代的宇宙起源观念(不够专业,古人很可能也接触到老子接触到的更古资料)

老子在第1章、6章、14章、16章、21章、25章、42章等讲述“道”本身时,实际上也是他的宇宙观,老子的观念对后人发生了巨大影响。

如果我们看中国历史上各种关种宇宙起源的说法,我们不难看出老子学说的影响力。我们甚至可以做一个大胆的假设:在老子描述完他的宇宙观之后,各派各家只不过是因袭借用而已。

张衡在《灵宪》中说“太素之前,幽清玄静,寂漠冥默,不可为象,厥中惟虚,厥外惟无”。如是者永久焉,斯谓溟涬,盖乃道之根也。道根既建,自无生有。太素始萌,萌而未兆,并气同色,浑沌不分。”

张衡的说法实在是太像老子了。

《吕氏春秋》的宇宙观也深受老子影响,不少学者认为《吕氏春秋》哲学思想的基本方面,直接来源于老子。老子多次提到“道”和“一”。而《吕氏春秋》的最高哲学范畴则是“一”或“太一”。同时也以“混混沌沌”为特征,“一也者至贵,莫知其原,莫知其端,莫知其始,莫知其终,而万物以为宗。”

《易纬》的“宇宙发生论”说:“昔者圣人因阴阳,定消息,立乾坤,以统天地也。夫有形生于无形,乾坤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也。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离,故曰浑沦。浑沦者,言万物相混成而未相离,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曰易也。”

林忠军先生对此评论认为“成书于西汉独尊儒术时期,备受当时统治者和儒家重视的《易纬》,是对《易经》的解说和阐发”,“然而正是这部出自于儒家之手、整体体现着儒家观念的易学著作融进了道家的思想,……这种倾向集中体现在天道问题上,《易纬》援道入易”。林先生考察了《易纬》中四个主要宇宙学概念,“太易”、“太初”、“太始”、“太素”,结论是:“四个范畴皆取自道家典籍”。(注:引自林忠军 《〈易纬〉宇宙观与汉代儒道合流趋向》,原载《哲学研究》,2002年10期)

《淮南子》在宇宙论方面更是基本照搬了道家学说。

“在宇宙观本体论方面,《淮南子》继承了先秦道家的思想,并加以唯物主义改造。该书《天文训》说:“道始于虚霩”、“道始于一”,认为在天地未形之前,整个宇宙是个浑然一体、没有定型的“虚霩”,是个浑涵未分的“一”。《原道训》说:“所谓无形者,一之谓也;所谓一者,无匹合于天下者也。卓然独立,块然独处,上通九天,下贯九野,圆不中规,方不中矩,大浑而如一。”据上可以这样分析:“道”是“虚霩”之道,是“一”之道,归根结底,是物之道。这就把先秦道家“道生物”的观点,改造为“物有道”的观点,这是明确的唯物主义。在宇宙生成论方面,该书《天文训》指出:“道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而阴阳。阴阳合和而万物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并认为:宇宙之气“清扬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阳为日,阴为月,阴阳分化为四体,这是明确的宇宙构成论,在近代科学出现以前,几乎成为古代唯物主义公认的定论。”(此段引自百度百科 淮南子条目)

近年发现的郭店楚简中《太一生水》等先秦天文史料也被大多数学者认为是借鉴了老子道家学说的产物。

院士席泽宗的《古代中国和现代西方宇宙学的比较研究》一文,亦有相关资料。

作者:熊川

作者首次连载,文章持续更新,欢迎关注我的简书或者微信公众号:xiaohuazhuo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商业转载,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