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长的跟拖把一样,为啥高晓松就比许知远更受姑娘欢迎?
作者:大米;头条号:大米看电影;VX平台:大米有文化
资深影评人,已授权刊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影子最近被“知识分子”许知远圈粉,虽然和电影并没有特别关联,大米老师对《十三邀》和许知远的力荐,难免让小文青的影子菌有一些感触,今天强推,诸君请看:
最近北大才子,著名的“忧伤派”公知许知远又火了。这次是全方位的火,从相貌到情怀,从对女人的态度到对时代的态度。这次许知远被大众“吊打”也正好符合老北大知识分子一贯的“姿势”:能和社会同流合污那他妈是隔壁清华人干的事儿。或许许知远还躲在被窝里偷着乐呢,这位在十几年前就因他跟女朋友上床时抱怨体位不好影响看书的知识分子,上次火是因为他的那本《那些忧伤的年轻人》。
说到《那些忧伤的年轻人》这本书,在我还挺帅的时候确实被它狠狠的懵逼过。作为一个曾经的文学青年,在二十啷当岁的时候正是老二和精神最硬的岁月。因为读过几本书,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天天在网上寻衅滋事,一言不合就跟人比谁看的书多。直到有一天我在白石桥老北图的地摊上看到了这本被论斤甩卖的《那些忧伤的年轻人》。
除了被他的里面一些像《小酒馆》这样的情怀感动之外,更多的是下巴颏掉了一地:妈呀!还他妈能这么写小说呢?一本书里得有三分之一是书名和作者,你干脆把传统相声改成《报书名》得了。我数了数大约有大一半书和作者听说过但是没看过。一股羞愧之情自丹田油然而生,于是继续埋头苦读,任由虚无的时光和如花般的姑娘在身边哗哗流过。
大约过了几年,我偶尔又在杂志上看到了许知远的一篇文章。立刻我的整个精神世界就崩塌了。这次文章里又是三分之一篇幅的书名和作者,问题是他提到的这些书名和作者我连听都没听说过,更别说看了。
那天下午我一个人呆呆的在川流不息的北京大街上坐了很久,任由虚无的时光在我身边流淌,直到我抠完了两只脚丫子,于是冲着这个花枝招展的时代大喝一声:“去他娘的文学吧!还让不让人活了。”
都是生于1976年,仿佛跟许知远差了一个世纪。北大臭知识分子真惹不起,于是我果断的放弃了作为一个文学青年的身份。
后来又过了很多年,在工地上我偶尔听高晓松在脱口秀里谈过许知远,说许知远喜欢在国外报纸上看一些冷僻书籍的书摘就写到文章里显摆,当时我正在工地上从水泥搅拌机上下水泥,听到这一段的时候我停下手中的活儿,对着身边的工友严肃的说:记住!任何时候都不要相信清华对北大的嘲笑。工友郑重的点了点头。
许知远看书多这事儿没人否认,记得洪晃在一期节目里说她从来没见过比许知远看书多的人,当然女人太丑了说的话也不能信。
看书多的人有两种人,一种人成了书呆子,另外一种成了大家,大家就要著书立说,开宗立派,有作品出来。而书呆子往往就喜欢天天坐在咸亨酒店里显摆。显摆的第一个境界就是“报书名”,把像我这样具有盛世美颜的文学青年都吓跑了;第二个境界就是悲天悯人,一张嘴就是家国情怀,“你为什么不抵触这个世界”,坐在酒店的柜台上吃着茴香豆吓唬小孩。
许知远就是这样的一个现代“孔乙己”,他倒是不用偷书。不过就算哪天他让某个有钱的寡妇打断了腿,我也会微微一笑,点个赞。
与北大“许乙己”境界相反的是清华的“矮大紧”,虽然都长的跟“墩布”似的,都喜欢白衣飘飘的撩骚,但是清华的“矮大紧”反而挺受欢迎。甚至“矮大紧”的头像都成了淘宝热卖的情趣用品。矮大紧这几年出了做音乐,还不耽误泡妞,拍电影,做脱口秀,出书,成为阿里高管,简直就是登上人生巅峰,赚得盆满钵满,让人羡慕嫉妒恨。发骚的小妹子们也都爱“矮大紧”。“矮大紧”看书也挺多,但是他继承了清华一贯的实用主义风格,做学问虽然没啥深度,但是那点文艺小情调特别接地气。
“矮大紧”说了一些这个世界能听懂的话,而许知远说了一些自己能听懂的话。
可见容貌绝对不是社会衡量一个男人的重要标准,容貌是姑娘们衡量一个没钱男人的重要标准。
许知远不跟这个世界妥协的精神在现在这个时代显得有点迂腐。他的旷世容颜也确实“丑得不像妥协派”。
但是不知道为啥,还是挺喜欢许知远这种妖娆的活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