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向西:敦煌,一个不得不去的地方
西周
一个不得不去的地方——敦煌
2017-07-17 08:4818
敦煌,在我的心里神圣而又遥远。在对她没有深入了解前,我不敢记录这段旅程。到了敦煌,我觉得,人的一生,若是真正爱好旅游,敦煌是个不得不去的地方。
“敦煌”一词最初出自《史记》,在张骞给汉武帝的报告里提及“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其后汉武帝设敦煌郡。这个词的意义,导游们大多说的是《汉书》里所说:“敦,大也。煌,盛也。”这样解释让敦煌这个古丝绸之路上的“华戎所交,一大都会”,名副其实。然而现代学者考证这个词是汉代以前某个少数民族的音译,似乎也有道理。
不得不去理由之一,敦煌这个历史文化名城除了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渊源外,她还和汉长城的两个重要的关隘相关,与文化相关,与诗歌相关。从这里向西,便是著名的玉门关和阳关。从小就诵读唐诗的人,必然熟悉这两地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玉门关何等苦寒?“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阳关何其荒芜?而唐朝的敦煌名为沙州,可见茫茫沙海中置州的艰辛。我所读的唐人边塞诗大多慷慨悲壮,一是唐代盛世激发人的激情,二怕也是这辽阔苍茫的沙漠让人心生悲壮吧?
不得不去敦煌的理由之二,是因为莫高窟。我知道的莫高窟是在中学的历史书上,作为文化艺术篇。事实上,对于莫高窟的壁画,雕像,没有艺术细胞的我,很难看出它的精妙来。然而当你看见经历1000多年开凿的洞窟,在三危山的崖壁上长存的时候,你不得不喟叹前人的伟大和对信仰坚守。敦煌是佛教东传的通道和门户,也是河西地区的佛教中心。莫高窟,在公元366年由一个叫乐尊的僧人开凿佛窟开始,直到元朝,历经了千年的开窟壮举。游览莫高窟必然要先看数字电影了解莫高窟的历史和欣赏价值,之后大巴载你去实地游览其中的个别洞窟,由于怕游客过多会造成对壁画和雕像的进一步损坏,所以游客是限量分批进入。
给我们讲解的是两个志愿者。两个年轻人都很紧张眼前游客的提问,他们的介绍让我了解了洞窟的顶的设计有覆斗式和人字形,佛像的面相也有西魏北周的胡人粗犷到唐宋的汉化慈悲庄严,而飞天得变化最为显著,最初的飞天形象粗犷豪放,而到了唐代,飞天形象婀娜多姿,娇美柔情,艺术感日臻完美。我们参观了十个洞窟,从328洞窟初唐覆斗式顶,到335洞窟维摩诘好辩论的经变画,以及17藏经洞在1892年被道士王圆禄发现,96号洞窟的33米唐代坐姿大佛宏伟壮观,显示了大唐气象,最后参观了100号五代洞窟,这里甬道及主室壁画保存完好。甬道南北壁画绘供养人像和经变画,色彩依旧可见繁复华丽。
出了九层楼大佛殿,来到前面的广场,仿佛是从隋唐穿越到现实。东边汉白玉飞天雕像静静地立在绿树丛中,仿佛经历近千年的等待,终于被冷落的艺术重新得到世人赞叹的目光。
不得不去敦煌,还有理由就是月牙泉。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地方,尤其是在沙漠。水就意味着绿洲,那是这里生存的希望。月牙泉在敦煌西南的鸣沙山北麓,被称为“沙漠第一泉”,如果没有沙漠二字,这泉不算出奇。茫茫沙海,这弯新月似的清泉太珍贵太美好,欣赏她,你必须要将她置身于大沙漠的背景,你会感激上苍让这荒芜的瀚海能有一汪充满柔情的水,让你的眼睛里终于有了绿,有了生命。泉边绿草萋萋,左公柳依依,甚至有鱼儿在水底游来游去,这种景象在江南毫不足奇,然而在这里,你会感恩上苍,你会欣喜若狂。你也会明白,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怎么能没有信仰!
回到党河边的宾馆,东汉草圣张芝的雕像依旧在挥毫,沙州夜市繁华喧闹,夜晚的敦煌灯光璀璨,党河的水在桥下缓缓流过。我想,敦煌,千年后会消失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