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处安放的意义——《活着之上》读后小记
几年前的一个夏天,我和导师因事一块走回学校。在南三门的熙攘人群里,眼尖的我发现院里一位教授正朝我们方向走来。我冲老师喊到:“咦,那不是xx老师吗?”我以为他俩多年同事,应该要打声招呼的,没想到他们形同陌路,彼此都淡漠地擦肩而过。我尴尬至极,连忙把头缩进遮阳伞里,避免正视导师。后来我才知道,此教授兼任院里领导,官派十足,是导师很不喜欢的人。
在那以前,我一直以为知识分子之间是高度相互尊重的。不料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在学术圈也是如此。作家闫真在《活着之上》里所描述的大学老师之间的利益纠纷就很真实地反映了这一点。
主角聂志远,人如其名,内心上有知识分子的清高,相信世界是公平的,拉不下脸来到处钻营,结果没有丝毫靠山的他在生活中屡屡受挫。女朋友因为钱的问题要跟他分手,他的论文被同学骗去评上了全国优秀博士,职称道路走得也很坎坷。作者借他之口把高校里的诸多问题呈现出来,也打破了我们对象牙塔的美好想象。本书从曹雪芹居住过的门头村开头,也以此地名结束。在致远的学生时代,他对这个不远千里来瞻仰伟大灵魂故居的老教授很是敬重,从中也受到了不少启发。然后20年后再来时,他的内心充满疑惑和迷茫,不知道意义在何方。
蒙天舒,一个与聂致远形成鲜明对比的大学教授。他的名字似乎在寓意着欺骗老天爷,反而可以过得更开心舒适。的确,大学时抄致远的答案混过考试,从选导师开始就知道为自己谋取各种好处。他懂得去巴结各种有话语权和决定权的人,甚至不惜低头弯腰、伤害他人。自然地,他爬的越高越快,名利双收,称得上世俗意义上的人生赢家。
在看得见的物质利益面前,学者们追求的精神意义显得无比苍白无力。教育是让人学会有尊严地做人,坚定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可是在市场面前,只有该为和不该为。该为的如果你不愿意为,那对不起,机会就悄然溜走了。荷花姐姐为了制造轰动,不惜故意露点,王燕燕为了评副教授敢于到处造谣同事。人性之恶在此也暴露无遗,无论是资深学者还是贩夫走卒,你都有可能变得庸俗不堪。
在一个物欲横流,价值崩塌的时代,要想用内心的意义追求去抵抗随时会出现的人性之恶,的确是很难的一件事。但也正因其难,它变得极为可贵,很多时候我们真的需要提醒自己是一个会散发光芒的人。
2020年10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