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话说》读书笔记节选3

2019-10-14  本文已影响0人  终身成长的佳哥

最近喜欢在微信读书APP上阅读电子书,因为我发现它有一个很方便的功能就是能在阅读时随时记录下自己的想法与感受,形成读书笔记,而且能把这些读书笔记用文本的形式导出来,真的很方便,建议大家使用看看。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简单说明一下:下面这些文字标灰的是原文,原文下面是我的感受与想法)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我读《有话说》的读书笔记,本书的作者是央视主持人崔永元

这种情况下,我们就会强迫自己去想新的问题、新的方法。这个练习方法实际上就是在强迫我们去做语言定式和思维定式上的改变。

有时候试着刻意不按自己以往的方式应对,往往能得到不一样的东西,即用元认知在自己思考习惯之上进行逆向思考。

要时刻提醒自己,也提醒谈话的对方,重点在哪儿,不能走偏。

谈话之前多想想:你的目的是什么?以目标为导向进行谈话,就不会偏题,把有效的沟通变成了闲聊。

除了绝对需要坚守的原则之外,我们还需要知道,其他的不必要条件需要最优化的组合,而这样的组合常常是方向性的调整和结构性的整合。说白话,就是要让对方高兴,让他觉得:“不错不错,我还有些甜头。”

在原则不动的前提下,必须要想办法让对方得到甜头。你要知道,无论任何情况你都不可能好事占尽。双赢是需要我们用心才能得到的。

逻辑上的反向思维体现在演讲、谈判,甚至日常的工作中,往往会收到不错的效果。

逆向思维往往能得到不一样的惊喜,不过这种思维需要我们平时在工作生活中多去实际运用,只有在运用的过程中才能不断打磨不断加强。刚开始你会很刻意地应用它,会有不适感,但只要你运用得足够多,你就能将这种好的思维工具内化,会给你的生活带来不一样的惊喜。

总之,会有各种各样的结论。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容纳和接受这些不同的观点。

百样米养百样人,我们要学会接受不一样的观点,不一样的选择。以包容的心态,去看待这个世界上的不一样。

无论是在媒体传播的过程中,还是在我们平时与人交谈的过程中,我们不仅仅是要表达自己,而且应该在表达中把对方也考虑在内,放在心上,不能什么都是“我”,更多的应该是“我们”。

在平时的交流沟通中,要刻意的关注自己说我的频率是否过高。刻意地多用〝你”或“我们”。从用语上把我们的关注度转移到对方身上去。大家都希望自己被关注。你能满足别人的这个心理需求,对方就能感到安全和满足。

“艰难的事和应该做的事,往往是同一件事。凡是有意义的事都不会太容易,毕竟成年人的生活里很少有‘容易’二字。”

我们需要培养这样一种能力:把有意义的事变得有趣,把有趣的事变得有意义。

每个人都可以是作者,写一本有关自己心得和经历的书。

养成记录的习惯才能把自己一生的经历感想和故事写成一本书。记录的形式现在已经多种多样了,你可以手写下来,也可以用数字化文字记录下来,可以用语音也可以用视频进行记录,还可以用影像照片。时代在变,记录的形式与条件变得越来越好,也越来越便捷。建议你也试着记录下自己的传奇故事。

如果大家对这本书感兴趣,我希望大家去读读原书,你一定能从书中看到不一样的东西。

写在最后:
阅读时写上自己当时当刻的感受真的很有必要,现在电子阅读在记录读书笔记时就非常方便,建议大家也试用一下,这样在读书的过程中就会积极地思考,当一本书读完后,还会形成自己的读书笔记,有输入,有输出,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学习的闭环。

我是终身成长的佳宝,如果你喜欢我的文字,欢迎给我留言,如果不喜欢那就别留言了,点个赞就好啦!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