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流浪地球》谈宏大叙事的影视改编

2023-08-03  本文已影响0人  天贝兄闲谈

刘慈欣的科幻小说通常都有一个宏大的故事背景和宇宙观。

作为小说来说,这样的设定既可以满足大刘用天马行空的想象、科幻思维以及宇宙视角去重新审视人类的文明和未来,也可以最大程度上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求知欲。

但是,如果改编成影视剧或者电影过于宏大的故事和宇宙观很容易让观众无法从具体的情节中去把握和理解作者的思维逻辑和精神内核。

《流浪地球》的编剧之一龚格尔在创作《流浪地球》的剧本时,选择了刘慈欣原著小说中20000多字里的两个段落,也就是地球经过木星的片段。

视效总监丁燕来认为:“剧本阶段就是导演对故事的控制阶段。”

不断推翻自己现有的观点,积极听取各方意见要清楚自己的方向,并牢牢把控故事主体脉络。

郭帆导演在与龚格尔讨论剧本的时候对“科幻”有明确的控制方向。

郭帆导演想要强调和突出的是中国人骨子里那种朴素的价值观和精神属性。

他认为无论是刘培强与刘启若即若离的父子关系还是韩子昂与刘启另一种层面上的父子关系,在古代人的人伦纲常与当代的平等自由“交互”之下,仍然存在着几乎绝对的内化为“义务”的动机。

这里不需要过度拔高价值,只需要缓缓表达出中国人最基础、最真实的情感和价值追求。

“它就在那里,塑造着我们,也建构了我们的故事。”

父子关系和家的情感张力是中国人十分看重的,而家庭情感和关系也是具有世界性、普适性的共有情感,这可以说也是带着地球去流浪而不是离开地球寻找新家园的族群情感的基础。

无论《流浪地球》在叙事上是否存在一些瑕疵和问题,这部电影还是为国产科幻片或者宏大叙事的电影找到了一天工业化流程的改编之路,这个意义是不可磨灭的。

感谢您的耐心阅读,愿您生活愉快,幸福常在。点个关注,点亮红心,您的支持就是我日更的最大动力。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