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提问》读书笔记 (10-12)

2017-04-15  本文已影响4人  星期六1111

第十章 数据有没有欺骗性

统计数据是用数字表达的数据,可能而且经常骗人。它们并不必然就证明表面上想要证明的一切。

对数据作出反应之前,我们要先问声数据是怎么来的
评估数据的线索:

个人感悟:我常常看见数据潜意识就觉得结论一定是真实可靠的,因为有数据的支撑,却从来没想到这些数据是真的证明了这个结论吗?这些数据是怎么来的?以后看见数据得小心点。自己写作时,要解释数据的产生,数据的含义以及数据存在的局限,将它们放在脚注,尾注或者附录里。

第十一章 有什么重要信息被省略了

几乎任何一个你遇到的信息都有一个目的。
重要的省略信息就是那些影响到推理过程的信息。

  1. 不完整的推理出现的理由:
  1. 识别省略的信息,考虑负面的效果
    考虑省略掉的信息时要问一句:这个行动潜在的长期的负面效果是什么?
  2. 只要信息找不到你就不能作出决断,那样会阻止你形成任何观点。

个人感悟:这一章介绍的例子,我深有体会,每次看见淘宝,唯品会关于特效护肤的广告,总是控制不住点进去,宣传信息从来没有仔细分析过它的省略信息是什么就买了,回来使用后才发现更根本没有宣传的效果好。平时,我们就应该锻炼自己发现这种省略信息的能力,才不至于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下迷失自己。平时发现论证信息遗漏时,应该极力的寻找这个信息,谨慎同意这个推理。

第十二章 能得出哪些合理的结论

  1. 结论只有在某人对理由的含义进行特定的解读或者假设之后才能得出来。
  2. 二分式思维:我们很多人都习惯用非黑即白的判断方法来思考问题,这种就是二分式思维方法。
    这种思维限制了你决定和选择的范围,更糟糕的是,它过度简化了复杂的情况。

如何避免
限定结论的条件,将各种结论放到具体语境当中,我们需要问自己下列问题:

  1. 寻找不同问题的解决方法就是这个论证可能得出的结论。
    辨认备选结论的一些提示:
  1. 更多可能的结论,更多自由的选择

个人感悟:“二分”问题我们经常遇到,不管是常出现在政治考试试卷中还是平时的交流,而且我们的答案一直是非是即非。当我们遇到一个论证问题时,不要局限于它表面的“二分”,尝试在具体的语境中去解决问题,做决定的时候需要把备选结论也考虑进去,将自己找到的被选结论当我们看法的潜在基础。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