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件化开发征服iOS待读清单

关于iOS组件化

2017-08-24  本文已影响2807人  f2503bba4cfa

1.组件化的目的是什么?

最近一两年很多人都想在项目里面搞组件化,觉得搞组件化好,却鲜有人知道组件化好在哪里?组件化的目的是什么?个人觉得组件化主要有两个目的:

1.实现项目代码的高内聚低耦合;

2.方便多人多团队开发(这就是大团队为什么那么热衷于组件化的原因,对开发的效率的提升是十分显著的)。

2.我的项目组件化应该做到什么程度?

个人认为组件化的程度取决于项目的大小,当一个项目一个人可以轻松开发和维护时,只需要项目架构保持如下图即可:

把基础层的部分抽成组件,用cocoapods来维护,实现基础层与表现层,业务层去耦合,业务层与表现层依然耦合。

当项目变的越来越大,功能模块越来越多,需要五到十几个人维护的时候,就需要明确组织里的每个人负责的功能模块,在代码层面也需要业务层和表现层区分开来,业务层和业务层之间也要区分开来,表现层与表现层之间也要区分开来,要想做到这些,需要做很多的工作,首先要划分好功能模块,保证一个模块的表现层和业务层代码在一个文件夹;然后一个模块下的表现层和业务层逻辑要有一个明显的区分;再引入一个中间件比如CTMediator,作者自己写的中间件基于CTMediator的ZZRouter,中间件用cocoapods来维护;每个模块根据中间件提供外部调用的接口,本模块调用外部模块,一律使用中间件来调,实现模块间的去耦合。中型项目的理想架构应该如下图:

中型项目理想架构

当一个app成为超级app需要多个团队共同协作开发的时候,对组件化的要求又更高了,这个时候需要实现模块的独立编译,以及在主项目中的静态和动态加载,同时又要保证模块间的通信,正在完善的BeeHive就是奔着这个目标去的。

3.组件化实践中的一些个人感悟

我们项目组件化方案是在去年11月底定的,最先在一个14年开发的老项目中实施的,采用的是上述的中型项目的架构,实施过程中的工作量超乎了我们的预期,这个老项目本身的基础层的维护做的不错,我们把自己做的基础组件做成私有pod来维护,过程比较顺利;再然后就是进行模块划分,当时按vc和service的最小粒度进行了划分,整理结束后发现有上百个之多,按依赖关系连起线来看的人头皮发麻,如果按最小粒度划分显然不现实,最后决定把关联度很高的小模块放到一起组成一个具体的模块,这个模块既提供vc也提供service,最后缩减成不到20个模块,这部分工作从头到尾花了不少时间;等模块划分完,确认好模块负责人后,我们开始按照CTMediator的target-action方式让每个负责人写target和category,这个时候很多负责人因为对这套体系的不了解出了很多问题,只有反复的去沟通交流,制定规范,慢慢的大家熟悉了,问题就少了;同时由于一些接口传参过多而采用字典传参,key为硬编码的方式,经常发生接口提供方改变key没有及时通知到调用方而出错的问题,最后规定接口提供方的注释一定到精确到每个key表达什么意思,有改动立即通知调用方。最后整个组件化搞下来,导致提测时bug增加了不少。但是等到后面我们对两个新项目组件化的时候,因为大家多组件化都又了一定的理解和认识,就很少因为组件化出现bug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