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时代的礼崩乐坏?
“故礼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于未形”
千年前的经典,言简意赅,教化虽看似细微无形,却可以潜移默化,止邪扶正,激浊扬清。先贤如果可以穿越,来到其楼也高,其服也华,其情也薄,其人也躁的今天,不知会作为感想。
经济发展,物质丰富,为近百年来最好时代,这是不争的事实,但不意味着可以“一白遮百丑”,被“白”遮住的这些“丑”更要及时、深刻的反省。近期发生了一些让人痛心疾首的事,庆阳怂恿女孩跳楼事件、上海残杀小学生事件,在令人发指的同时,又让人疑惑,这是发生在经济昌明,海清河晏的今天吗?冷漠、冷血之丑态,不正和落后、蒙昧的百年前如出一撤吗,到底今夕何夕,已然礼崩乐坏?
鲁迅先生这样描写冷漠看客“于是他背后的人们须竭力伸长脖子,有一个瘦子竟至于连嘴都张得很大,像一条死舻鱼。”我们该如何描述今天的围观着?“他们高举着手机,对欲寻短见的女孩大喊,‘快跳,莫啰嗦’;一边又对着手机谄媚 ‘直播不易,老铁们点点关注……’”对比之下,较百年前的看客已非麻木,更是歹毒。
“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先贤千百年来追求的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的人性关怀,正经受考验。看到别人孩子的鲜活生命,不会联想到自己的孩子?即便没有孩子,不会想到自己的兄弟姐妹?不谈人性复杂,最起码由己推人的同理心呢?
这种现象也许不是社会主流,但社会上人与人之间弥漫的冷漠却是不争的事实。有人归咎于社会节奏,有人指责教育缺失,也许有些关联,但这绝不是推脱的借口。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社会压力大,需要放松和发泄,可以理解。电影、电视、音乐、综艺、游戏,都在从不同层面,丰富、迎合者大众们的需求。产出的文娱作品数量、时长不可谓不多,效果又怎么样呢?娱乐至死,愚乐致死,快餐文化,底线娱乐,大量存在,缺乏良好的价值导向,只为博君一笑,夺人眼球,背后更是充斥利益导向,向钱看齐。
教育体系也基本以培养“应用型”、“实用性”人才为圭臬,重技能、重专业,对品行、情操没有实际意义的考核,也没有倾注时间和精力真正重视。学校有教育之责但而无教化之功,有时候学校对学生三观的培养,甚至比不了一部电视剧。只以务实为皈依的教育,是一种堕落,更是一种可怕的冷漠。
仿佛一切都离诗和远方太远,离眼前的苟且太近,社会氛围如此,人文情怀难有立足之地,以至对生命都缺乏最起码的生命的和敬畏。其实,忙着挣钱买房,和对身边的人一个温暖的微笑,并不矛盾。同样,冷漠的对待身边朋友、邻居、甚至小贩,也并不彰显你有多高贵,多有身份。
是什么让我们对爱,对关怀缺少了尊重和热情,又是什么消耗了我们宝贵的时间和热情?工作,家庭,还是抱怨,愤恨?时间是面镜子,这一刻你付出什么,后面的日子就会收获什么。也许有那么一天,我们也会难过,想找人诉说;我们也会老去,不小心跌倒在路旁;我们也会沮丧,眼里只有灰色和绝望……那一刻,最希望得到什么?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是礼崩乐坏的时代,也是重构自我的时代,答案在心中,选择在手里,思想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