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的背景阅读:儒家的主要精神是什么?——《四书》评述
《传习录》是思想大典,非常精彩!不过内容还是比较难读的,主要是其涉及儒家经典,如果对四书不熟悉,就很难搞懂《传习录》。这两年许多朋友和我一起晨读过四书中的《大学》、《论语》和《中庸》(就差《孟子》了),可能又有点生疏了,今天转抄华杉先生的这篇关于四书通俗易懂的评述文章,权作为《传习录》内容的背景阅读。
四书,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四本书的合称。 南宋理学家朱熹注《论语》,又从《礼记》中摘出《中庸》《大学》,分章断句,加以注释,配以《孟子》,题称《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之名始立,后用作学习的入门书。所以“四书”这个词,是朱熹发明的,是朱熹老师挑选了这四本书,作为儒家思想的标准教材。
《论语》、《孟子》,分别是孔子和孟子的弟子们,对老师言行的记录。《大学》相传是曾子所作,《中庸》的子思所作,但都并不确定。
四书的学习顺序,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是入门阶梯,然后读《论语》。《论语》所论的东西,都很浅显,或者说浅近,就是最简单的道理,孔子不讲太深的东西,子贡曰:“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到了《孟子》,开始讲心、性、理,这些比较哲学的东西。而最后到《中庸》,那是专门讲性与天道。所以四书里面,《中庸》最难,读懂的人最少。
《大学》讲什么呢?大家最熟悉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大学》的内容,不是《论语》的内容,完整的说法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共八条,叫八条目。
大家注意没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知名度很高,可能接近100%,格物致知,知名度也很高,也接近100%。但是,中间还有个“诚意正心”,知道的人就很少。但是《大学》讲这八条目,是有逻辑次序,一环扣一环的,要格物,才能致知;致知才能诚意,诚意才能正心,正心才能修身,修身才能齐家,齐家才能治国,治国才能平天下。所以,如果少了诚意正心两条,这链条就断了,修齐治平,都搞不成。
《大学》里有个问题,就是原文对“格物致知”没解释,朱熹说这是原来的书简掉了,阙文了,他就自己补写了一段,他根据二程的意见,说格物致知的意思是要格天下之物,穷天下之理。五百年后,王阳明说,这哪里格得过来,他就说朱熹错了,格,是个格子,格正的格,是就着每一件物,每一件事,格正自己的心,而致知呢,就是致良知,这样格物致知,才能诚意正心。这就是理学和心学的分野。
王阳明说朱熹不对,这两大圣人,也找不到人来裁决了。但毕竟《大学》里对格物致知的解释是朱熹自己添加的,原文没有。我们就当学到两个格物致知吧。
朱熹不光添加了格物致知的解释,前面《大学》一开篇,他还改了一个字:“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朱熹根据程颐的解释说,亲,就是新,亲民,就是新民。我自己先明明德,擦亮我的明德,后来王阳明说明明德就是致良知,然后呢,推己及人,通过我的率先垂范,让人民也得到自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历代知识分子,说要开启明智,就是“新民”,现在上海还有《新民晚报》,就是这个新民。
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这是三个纲领,三纲,加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就是《大学》的内容——三纲八目。
不过,王阳明又说了,原文明明是“亲民”,亲民就是亲民,这么简单明白,你怎么能说“亲”就是“新”呢?
这个,又没答案了。
《大学》里还有一个很重要内容,就是止定静安虑得——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有所得。
这个太重要,太有现实意义了。知止,就是止于至善,现在咱们好多企业经营和人生道路的问题,就是不知止。不知止,就心不定。搞营销的,老想去定消费者的心智,自己的心智却不定,自己不能定,成天想去定别人,怎么个定法?定,首相是志有定向,有志向,才能定心,定心,心才能静,才能安,才能有效的考虑,才能有多得。
这就是不动心,不为外物所移,活在自己的世界,有自己的志向,做自己的事。
以上是《大学》的主要思想。所以,大学是入门的阶梯。先学习《大学》,才进入儒家思想的大门。
《论语》大家比较熟悉,一开篇三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发现没有?前两句大家都熟悉,知名度也是接近100%,第三句,知名度就降到10%以下——人家不理解我,我也不生气,这不就是君子吗?这个,我们做不到,总是因为人家不理解我,误解我,就生气,所以记不住这句话,没共鸣。但是,这正是要下功夫的地方。
有人曾经问我,如果用一句话总结《论语》,你说《论语》讲了什么?
我说这个问题好回答,孔子自己说了:“吾道一以贯之。”一以贯之的是什么道呢?就是忠恕之道。忠,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我想得到的,我就像别人也想得到,我就先让别人得到。恕道,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不想遭遇的,我不要施之于别人。
这个道理大家都“懂”,“懂”,是打引号的,因为都做不到,总是批评别人的时候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成天自己干的都是“己所不欲,施之于人。”
你能做到在处理每一件事,对待每一个人的时候,都遵循忠恕之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就是100%的圣人,这叫言行一致,知行合一。
孔子的思想,可以用老百姓的话,四个字就说完了:将心比心。
但是要在应事接物待人,日用常行中,时时刻刻切实笃行。
所以,儒家思想,不是哲学,是行动。
接着说《孟子》。
孟子的思想,首先就讲王道,王霸之争。
王道不需要“实力”,大国小国都可以做,因为王道就是行仁义,就是对老百姓好,你自己做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起来很简单,就是管住自己,然后推己及人,由近及远,从自己家,到自己村,到乡,到国,到全天下。
所以我们说,管理就是管自己。管理的困难,主要是老板自己管不住自己,还老想管别人。把自己管住了,风行草偃,别人自然就跟过来了。
行霸道呢,就需要地盘,需要实力了,地方千里,带甲十万,有多大实力,你就能霸多大地盘。
王道和霸道那个厉害呢?孟子说,以王道,行仁义而得天下,易如反掌!为什么呢?天下的君主都残暴,都要富国强兵,都要横征暴敛,就你轻徭薄赋,与民休养生息,那你不就打造了一个仁义洼地,全天下的人民都往你这儿跑吗?你不就越来越强大了吗?当初商汤以七十里土地起家,周文王以一百里,就是行王道,吸引移民,最后得到天下的啊!他们的天下,都不是打出来的,而是靠仁义,近悦远来,自己越来越强,最后关键性的一推,旧王朝就倒了,就得了天下。
这个我们今天也有现实意义啊,说现在社会不诚信,那你是觉得诚信没办法呢,还是在不诚信的社会,做一个最诚信的人来得天下呢?
孟子到处宣扬他的王道说,但是没有一个君王听得进去。战国最后的大结局,是最残暴的秦国得了天下。秦国是不是霸道呢?不是,比霸道还低一级,叫强道。霸道是春秋五霸,尊王攘夷,扶弱锄强,维持国际秩序,我做带头大哥。强道呢,是要把大家全部吃掉。当初想孟子请教的君王们,都问:“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都想学习齐桓公、晋文公的霸道。没想到商鞅给秦孝公搞出个强道,把霸道给灭了。
秦国强道得来的天下,十五年就亡了。最后天下归刘邦。刘邦靠什么?约法三章,就是王道。刘邦的王道,战胜了项羽的霸道,奠定了文景之治,开创了两汉四百年基业。
《孟子》的第二个重要思想,是集义而生和义袭而取的区别。集义而生,是靠积累,要慢;义袭而取,是一鼓作气干一把大的,要快。就像我们今天讲故事经营,是快公司,还是慢公司。我因为尊行孔孟之道,我就喜欢慢,下日日不断之功,一点一滴的积累。
最高的效率,是不返工;最快的进步,是从不退步;每一步都做扎实。孟子说的,勿忘勿助,不要停息,不要拔苗助长。
不过孟子说了,天下之不揠苗助长者稀也!天下不拔苗助长的人太少了,都是急功近利,贪巧求速,都想弯道超车,不怕弯道翻车。
孟子思想里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就是他的四端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都有恻隐之心,比如一个逃犯,到了一个村子,看见一个小孩子在水井旁,正要掉下去,他一定心里一惊,不假思索,赶紧出手一把把孩子拉开。他这样做,不是为了别人说他好,也不是为了跟那孩子的父母交朋友,就是人本性的善,恻隐之心。孟子说,存养你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把他扩充放大,就能成为圣人。“凡有四端于我者,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四端论,是良知论,也是扩充论。四端就是良知,讲羞恶之心,王阳明有个故事,他抓住一个强盗,跟强盗讲良知。强盗哈哈大笑:“我是大坏蛋,哪有什么良知!”王阳明说,你把衣服脱了吧!强盗说,脱就脱!脱了衣服。王阳明说:“裤子也脱了吧!”强盗不好意思了,说:“这不太好吧。”王阳明说:“这就是你的良知!”
我们能时刻存养自己的良知,放大他,扩充他,就是修养的方法。情绪管理也是一样,要扩充放大好的情绪,不要扩充放大坏情绪。和别人有矛盾,要扩充放大他对我好的地方,不要扩充放大他对我不好的地方。我们很多家庭矛盾,不就是因为扩充放大相互不好的地方的缘故吗?
孟子的四端论,就是王阳明良知之学的源头。
最后讲《中庸》。人们对中庸的误解最大,主要在这个“庸”字,大家以为是平庸,是中不溜。中庸的本意是什么呢?朱熹引程颐注解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所以中庸之道,两层意思,一是走正道;二是走永恒不变的平常道;一点也不偏离。
中的标准是什么呢?是“无过不及”,没有一点没达到的,也没有一点超过的,恰到好处,极致完美。我经常用形容女子的身材来比喻中庸,“多一分则太肥,少一分则太廋”,这就是中庸身材。可见中庸身材,不是中等身材,是魔鬼身材,最美的身材。
《中庸》讲致中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中节谓之和。”这是管理自己的情绪,喜怒哀乐,都发而中节,无过不及。这个我们又做不到了,经常大喜大悲大怒,克制不了自己,所以《论语》里孔子说要“克己复礼。”
孔子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朱熹注解说:“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之当然,精微之极致也。惟君子能体之,小人反是。”中庸就是常识,常识是真理的极致形态,而小人总是反常识的。
中庸是不偏不倚、恰到好处,极致完美,所以他只能是一个标准,一个追求,你只能无限趋近,不可能完全达到。所以孔子说:“中庸不可能也。”
如果我们用一个字来总结中庸之道,是什么呢?就是“诚”。《中庸》最后就是讲一个诚字。不诚无物,不诚,就什么都没有。
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下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叁也。
唯有天下至诚之人,才能把自己的本性完全地发挥出来。这要结合《中庸》第一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率性而为,不是有钱任性的任性,是明心见性,尽心尽性。能发挥出自己,就能发挥出别人,这就像我们讲领导力,领导就是要让你首先的所有人都得到充分的发挥;而一个国家的体制和领导,就要让全国人民,所有人都得到充分的发挥。尽人之兴,还要能尽物之性,让万事万物,所有资源,也得到充分的生长和发挥。这就是圣人了,能做到这一步,就可以参赞天地的化育,不是天人合一,而是达到天地人三合一的境界了。
诚的力量,就有这么大!是宇宙的终极原力,THE FORCE,我们应该怎么做呢?要至诚无息,无息,就是没有停息,就是《孟子》说的集义而生,勿忘勿助,时刻必有事焉,不要停息,又不要预期其效,不要拔苗助长。这样至诚无息,无息就长久,就悠远,就博厚,就高明,博厚,就是厚德载物;高明,就活在他人想象之外,就王天下易如反掌。
从《中庸》的至诚无息,我们又回到《大学》的诚意正心,这就是四书的主要内容。
本文作者:华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