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连悦读】剽悍读书营猫的剽悍江湖写作营剽悍江湖

《财富自由之路》逐字稿

2018-05-25  本文已影响43人  是闪闪发光的晓宇宙

5227-晓宇宙

大家好!我是晓宇宙,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书是来自李笑来老师的《财富自由之路》。

除了天使投资人、中国比特币首富等头衔,李笑来老师涉猎广泛、触类旁通:会计、销售、英语……在他所从事过的领域,他均无一例外地成为佼佼者,不仅出版多本畅销著作包括《把时间当做朋友》、《TOEFL核心词汇21天突破》等,还引领了新生大学等付费社群模式的大潮。

而《财富自由之路》正是李笑来老师对自己成长经历与经验的另类总结。

与大部分人所期待的内容不同,翻遍本书,并没有任何有关一夜暴富的路径或者通向财富自由之路的秘诀。相反,它要告诉你的是,实现财富自由并无捷径,只有全面升级你的操作系统,构造属于自己的个人商业模式,从而才能走上财富自由之路。

而李笑来老师认为,升级自己的操作系统是一切的前提。那么,操作系统究竟指的是什么?如何才能升级自己的操作系统呢?今天的分享主要围绕以上两个问题展开。

(一)操作系统是什么?

操作系统即人的心智。用更形象的比喻描述,则是类似电脑里的windows或者苹果系统,安装软件、处理信息、判断信息、重构信息等等。

为什么我们的电脑总是提醒我们要升级?就是为了帮助你拥有更快的信息处理速度,以及抵御病毒入侵的能力,和更广泛地吸收新信息的能力。

放在人类的层面则是:

“一些人脑子里运转的是单线程操作系统(DOS),一些人脑子里运转的是多线程操作系统(例如WINDOWS),一些人脑子里运转着的是更漂亮的操作系统(例如MAC OS),还有一些人脑子里运转的是看起来虽然不那么花哨但实际上极为健壮的(例如LINUS)……一些操作系统应该被淘汰(例如DOS),一些操作系统正在不断升级甚至进化,还有一些操作协同本来就高效……”

这么想来,我们大部分人很少、或者不曾为自己的大脑升级过,这也不难怪我们一直走不上财富自由之路了。

那么,如何才能升级自己的操作系统呢?

(二)如何升级自己的操作系统?

《财富自由之路》里提到,操作系统由如下几个层面构成:

□概念与关联

□价值观与方法论

□实践与践行

所谓“概念”,无非是你对某个事物的清楚认知。比如,你要清楚地知道:

——它是什么,不是什么?

——它可以用在哪里?不可以用在哪里?

——在用它的时候,怎么用是对的?怎么用是错的?

概念和关联构成了操作系统的底层核心,其他部分都依赖于它们究竟有多清晰、多准确。进而,价值观会自然形成或自然进化,使你知道什么才“更重要”。有了价值观,才会决断,才有践行。

然而,需要升级的“概念”和“价值观”那么多,哪些是更为基础、更为重要的呢?

1.概念篇

(1)升级你对执行力的“概念”

不管你的执行力是不是强,你都会发现总有一些人的执行力很强。即使你的执行力不强,你也知道执行力很重要。那么,执行力只是“做事迅速”吗?其实它也是指:

一个人是否清楚地知道要怎么一步一步做下去。

就好像下棋里的博弈,你不仅知道自己的筹码分布,还预测了对手的每一个招数,以及每一个招数背后的应对策略。

这才是执行力,是你知道从0到1怎么走,同时也知道从1到10有多少种走法,每个走法背后都有什么机遇和坑在等着你,而你都知道怎么应对。

然而世界上还是存在那么一部分自以为是的选手,他们只要觉得自己做的事情不足以炫耀,或者极可能被自己在乎的人轻视,绝大多数人就会停止执行。作者李笑来认为,这拨人其实算“表现型选手”,他们的真实目的并不是个人成长,而是面子、形象、掌声。

我就是其中一个。

以剽悍读书营为例:

开营之前,我曾经围绕读书营,制订了好多计划。转眼小半年过去了,除了参加强制打卡的主题营,似乎自己并没有在个人读书或者营内活动里形成系统的积累和践行。

最开始兴致勃勃地参加每天的能量按钮和今日剽悍。而如今总是用“自己没什么好写的”“自己的经历没什么特别的”“即便写了也不会比别人出彩”等类似的理由,搪塞起一天又一天的生活。

生活中也有相似的经历:

曾经想过每周在朋友圈里分享一本商业书籍,连书单和第一本书的分享内容都想好了。正想发布的时候,又被自己硬生生地刹住了车。朋友圈里那么多创业者,他们会不会认为我在掉书袋?客户、老板会不会觉得我的理解太浅了?

和李笑来老师的观点对比起来,自己完全就是“绝大多数执行力差的人”的典范之一。

总结起来,真正的执行力,是指一个人是否清楚地知道要怎么一步一步做下去,同时也看他在做得不够好的时候是否能持续去做。

(2)升级你对“想要”的概念

李笑来老师认为,如果没有准确理解某个概念,便没有办法继续准确地思考,形成的更多后果则是:缺乏思考深度和高度、无从抉择,进而影响生活轨迹和未来规划。

通俗一点说,就是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却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直接案例来自自己的工作经历和恋爱经历。

一直对工作这件事很头疼。不是担心自己没法胜任,而是担心自己没有足够热爱,没能对工作倾尽自己全部的热情。

那么,我到底热爱什么样的工作?憋了半天,能想出来的是“不想被束缚”、“自由掌控时间”、“参与具体的项目”……可是这些,都只是模糊的概念,并不能支撑我找到真正的方向。

恋爱也是。

别人家的男朋友从来没让我失望,有各种贴心和浪漫的瞬间。而一旦被问起,你喜欢什么类型的男生时,又答不上来。

朋友着急:喜欢的标准都没有,怎么能真正吸引人你想要找的人?

然而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就无法离它们更近一些。该如何改变?李笑来老师建议用三步法梳理:

(1)把自己想要的、想实现的事情,无差别的写出来。“想”是一种无法判断思考质量的状态,也容易被遗忘,“写”则容易让人严肃思考。

(2)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在第一步描述阶段时,会出现很多感性或不够准确的词汇,因此需要调整语言、精炼表达。

(3)在可控范围内尽可能地试错、纠偏,并且复盘。实践比想法更具备参考意义,因此复盘能帮助我们进一步纠正“靶位”。

(3)升级你对“成长”的概念

知识变现时代,对一部分人来说是机遇,对另一部分人来说是焦虑。我,属于后者。

为什么呢?

考虑到,毕业后可能从事广告行业的可能性很大,自然也少不了提案的环节。于是早在2014年1月9日,我购买了人生中第一堂网络课程,秋叶PPT团队研发的《和秋叶一起学PPT》,指望通过这门课程,提升自己的PPT制作水平,好让未来的职场之路顺利一些。

如预期所料,这门课程真的帮了我不少忙。渐渐地,公司越来越多的PPT提案授权我负责,我因此也第一次尝到了网络课程的甜头。

我便一发不可收拾。

随着知识变现大潮的席卷,越来越多的优质内容供应商层出不穷。只要是我认准的课程、只要是觉得能让自己学完之后一鸣惊人的课程……我都忍不住买下来。

直到,手机里被一个个长时间不打开的App占领、平台上有一页也拉不完的课程订单、微信里被各种各样的学习群刷屏……自己却一点点的被各个方向的焦虑感填满。

才发现,原来自己买到、学到的频率已经远远低于用到的频率。

才发现,我一直把“买到课程”等同于“成长了”。

才发现,与其说自己在成长,不如说自己在屯课。

于是,我向自己按下暂停键。

我把年初的100本读书计划调整成30本书的精读计划,并且要求自己对每一本书都有独到的输出,以及行动上的实践;

我把已经购买的、草草学完一遍的网络课程制成表格,根据自己的年度关键词梳理学习进度上的轻重缓急,要求自己每学完一门课程,都要有一个作品;

我计划鸡汤类、致用类书籍拆解成实践清单,用行动把里面的营养榨干。

《财富自由之路》提醒我,只有把“学到”的东西“做到”了,才真的算“成长”了。

2.价值观篇

(1)成长比证明自己更重要

关于这一点,我有血淋淋的教训:

2015年5月18日,我加入人生中第二家公司,本地一家创业投资媒体,从编辑记者开始做起。也许是在上一份工作里攒了太多没能释放的能量、也许是终于实现记者理想后的如愿以偿、也许是创始人当时的个人魅力和管理魅力,我从面试前的不在意,变成了第一天起就开始的欢喜满溢。

那个时候、那个状态下的我,对每一件事、每一个人都倾尽全力和热情。于是从编辑记者开始,历经社群运营、联合办公,我收获了越来越多公司内外企业家层面的认可。真是一腔孤勇啊,就连公司岌岌可危到只能活三个月时,也觉得,没在怕的。

山雨欲来风满楼。

33个月里,被中伤、被挑拨,都没有被动摇;而最后一根稻草,却来自原本信任满分的创始人,对旁人碎语:她不适合做内容。

感觉自己被掏空的我,不久后来到现在这家新媒体公司。然而最后那句话像个魔咒,在我耳边不停地嗡嗡作响。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常常打了一串长长的字,又一个个地删除。压不住想证明自己的心气,但流出的是磕磕绊绊的文字:没有感情、没有主线、没有价值观、没有态度……这几个月收到的评价大抵如此。

我好着急,原以为能胜任的编辑工作,却一直不如预期顺利。

我好焦虑,那个来实习的研究生妹子,每篇文章平均阅读量是我的两倍。

我尝试回归到最原始的、不带目的的阅读,发现根本读不下去。

没想到,那一句话,成了给自己画地为牢的咒语。到现在,连自己也受不了自己。

忍无可忍之后,索性把一切文字任务当做反求诸己的过程。不求夺目、不求炫技,只求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是自己情绪的真实表达,无论是否尴尬。

“证明自己根本不重要,成长才重要。因为成长如果成真,证明就自动完成了。”看到这句话才发现,我已经走在成长的路上。

(2)抱怨是一种选择,不抱怨也是

不知道从哪一天起,我对任何鸡飞狗跳的事情没有任何的抱怨,而是向自己提问:这个问题我应该如何高效的解决?

起初并没有觉察出什么不同。后来负责的事情越来越多、越来越杂,其他人焦头烂额还不忘抱怨的时候我却应付自如,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花在抱怨上的时间和花在思考如何解决事情上的时间是差不了多少的,但一个态度的转变,就决定了你看到的不同世界。

打那开始,我开始留心身边的“不抱怨”群体。

当时的工作环境、接触人群以创业者居多,而由于某些对接工作比较琐碎,也会添加其手下的团队成员为好友,以便不时之需。

于是,我得以有机会观察创业者以及职业经理人这两类人群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态度。意料之中的发现是,工作阶层越高的人,“不抱怨”一个态度开启一个新世界的频率越低;工作阶层越低的人,牢骚越多。

为什么呢?

我的理解是,人越居高位,需要负责的事情越来越多,团队、业务、模式、合伙人、投资人,每一块都需要投入足够的精力,并且这些板块有时还互相关联,因此需要足够的精力和心力思考“十万个解决方式”,每一项都必须十分谨慎。假如在这种情况下抱怨,成本实在太高了。于是,创业者们在这过程中摒弃情绪,不断进行自我发力。相对应的,受视野和格局限制的伙伴,自然不能领悟抱怨的成本和“不抱怨”后的礼物。

而李笑来老师在《财富自由之路》里提到,抱怨是在不断向别人承认自己的无能。我的理解倒没有那么夸张。

抱怨或者不抱怨,在我心里更对应的是解决问题的能力。抱怨越多,解决问题的能力越差;而越不抱怨,越能调动自己的思维、情绪、能量,去调度自己一切能调度的资源,尽最大可能的解决问题。就像在游戏得以加速打怪升级,每解决一个问题,无形中便获得更多的能量、经验和勇气。

(3)接纳现状才能改变现状

我有两次急切地想要改变现状:

第一次是和初恋分手后。好长一段时间里,我拼命地给自己安排很多事情:

不排斥上司布置的超纲任务,觉得自己就应该无所不能;

下载郑多燕的课程,跟着视频健身;

参加很多线上课程,恨不得马上就变成一个什么都会的人;

赴一些有的没的的约,让自己尽可能忙起来。

第二次是辞掉第二份工作后。因为不甘心,就想着赶紧牛气起来让他们自己打脸。

我又开始了健身、报课程、赴约……

幸好,现在的我比过去的我,学会了反思和复盘。

我开始梳理两次状态背后的缘由:

和初恋分手之后,无非是想证明自己是值得被人喜欢的、有人喜欢的,想让对方后悔;辞职之后,无非是想证明自己是有价值的,自己是被原来公司低估的,等等。

但此时此刻我发现,一旦拥有“急切地想要改变现状”的状态,整个人会变得狰狞和拧巴,就像是一个困在沼泽的人忍不住地想要往岸边挣扎,却不曾想到只能越陷越深。

李笑来老师在书里提到,“现状”好比“地心引力”,时刻拖着你,让你根本飞不起来,更别提飞出去了。

那么,如何才能停止往下掉呢?接纳本身,就有“上托”的力量:

首先,必须要接纳一个事实,如果对现状不满意,那一定是积累不够。

其次,必须要接纳一个信念,可以靠积累实现解脱,无论是心态上的,还是生活上的。

最后,必须要接纳一个状态,等待,等待时间的力量。

上述就是关于几个重要的、基础的“概念”和“价值观”的分享,正如李笑来老师所说,做到比知道重要,那么,行动起来吧!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