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小记大学攻略:告诉你真相

反思当下,拥抱未来 ——评《数字时代的大学》

2014-10-08  本文已影响198人  司风惜语

入选本专题理由:“慕课”已成为大势所趋,或将是高等教育领域的一场革命。前奏刚刚开始,“弄潮儿”或许适用于每个个体。(简书首发)

由威廉·G.鲍恩所著,欧阳淑铭、石雨晴翻译的《数字时代的大学》一书,已于2014年7月由中信出版社出版。该书收入了美国著名的教育经济学专家、卓越的教育管理者、普林斯顿大学名誉校长威廉·G.鲍恩出席斯坦福大学“坦纳人类价值讲座”的演讲稿,以及他与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亨尼斯、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尔德·加德纳、哥伦比亚大学文学教授安德鲁·德尔班科及Coursera联合创始人达芙妮·科勒在高等教育成本居高不下,而其生产率却非成正比发展的背景之下,对慕课(即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首字母缩写而成的英译,即“大规模公开在线课程”)发展前景的问题开展的观点交锋。

由于在该次坦纳讲座中四位评述者的精彩发言,兹认为该书严格来讲是由三部分构成的:第一部分介绍了高等教育的成本与生产率问题,第二部分则针对此问题提出了解决途径——发展在线教育及其前景,第三部分即该书后面所附的四篇评述及两篇针对性的回应,这些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给出了相关的、不同的且精彩绝伦的见解,非常值得一读。

我们知道,教育作为一国发展是不可或缺且至关重要的甚至决定着该国的发展潜力,而高等教育则在其中扮演中非常重要且备受瞩目的角色,高等教育之前的一切教育都是为能够踏入其大门而准备的。高等教育也在公众的期待中前行着,然而不可避免的是遇到了发展瓶颈——成本居高不下而其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这在该书中被表述为“生产率”一词);这对于每位中国人来说是可感知的,因为2014级新生入学的大学学费普遍上涨了;而随着“毕业意味着失业”的甚嚣尘上及严峻的就业形势,“上学无用论”、“史上最难就业季”等说辞也不绝于耳。因此该书中所描述的美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同样也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正面临着的。

高等教育的成本与生产率问题呈现出的结果背后有着复杂的因素,且涉及经济学、教育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专业评估,于我而言不适宜作详细评论,否则难免有不懂装懂、班门弄斧之嫌;然作为MOOC的早期参与者之一,以亲身经历为背景作为谈资还是有一定资格的。

高等教育的生产率计算公式可表述为:分母为高等教育投入成本,分子为高等教育的产出(包括教学效果、毕业率和职业发展满足感等等);分子与分母之间的比率与生产率成正比;比率越大代表着生产率越高;唯一的问题就是:如何提高这个计算比率。在不考虑高等教育投入成本变化的情况下,无论其提高或者减低,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分子即高等教育的产出越大意味着该计算比率大。作者提出了“发展在线教育可作为生产率的提高途径之一”,那么是否真的是这样呢?答案是肯定的,在线教育确实可作为未来高等教育生产率提高的突破口之一,从我个人角度而言,最重要的理由有三点:

1.在线教育相比传统教育,互动性更大,学习效果可能更好。由于现阶段的在线教育设置了相关的章节测试,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强迫学习者掌握本章节内容之后方能进行下一章节内容的学习,而这相当于计算机在帮助老师执行着教学任务的策略。而随着技术的发展、教育管理水平的提高及课程模式的优化,这一学习效果必将更加明显。此外,传统教育中囿于面子问题、口头表达能力、反映能力不及时等问题的存在也降低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而在线教育模式的学习,要求学习者以文字形式参与到课程的完成过程中来,且对问题的回答不存在时间限制,也不存在因回答错误而丢面子的心理问题,相反大家是以一种开放、包容的心态相互学习着,而在这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文字表达能力也定会得到加强。此外不仅学生会受益,在线教师也能得到不同于传统课程的有效反馈,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2.提供了零风险的自由探索机会,更易于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课程,使跨界学习变得更加容易。自身参与MOOC课程中以来,选修过不少于10门的在线课程,但真正坚持下来的只有两门,但在坚持与放弃的过程中也找到了更适合自己的,因为有时放弃才能选到最好的;而这在线下教育中是难以想象的,不然你将面临重修学分、留级甚至延迟毕业的风险。因此认为在线教育发展面临的困扰之一“高辍学率”的观点,实际上在我看来并非是发展在线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仅是其发展过程中正常呈现的现象而已;因为这如同线下教育过程中出现的优秀学生与不那么优秀学生一样正常。

3.最不容忽视的还有促进在线教育发展所肩负着的高尚使命:更加促进全球教育的公平化。“开放、免费”的互联网基因带来了参与、分享的最大可能性;让优质教育资源自由而充分的流动也正是市场经济下优化资源配置的客观要求。

诚然,任何新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是存在困难的,然其展现出的强大生命力则是克服困难的最好动力。在线教育应该获得充分发展的理由绝不仅是本文所提到的三点,因为每个教育参与者的参与目的不同、知识构成结构不同及体验不同等因素决定了其从中获得的感受必定是不尽相同的。

从某种角度而言,教育很私人化,因为她离你最近。

(注:由于简书里不能标注注释,所以有4个注释省略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