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在花香中飞翔旅迹抒怀旅行·在路上

我与唐书碑有个约会

2017-02-05  本文已影响111人  箫剑木风

      文/箫剑

     

我与唐书碑有个约会

         六月,静止不动的夏之躁热里,我随熙攘的人流跨进晋祠。

       晋祠有三绝:周柏唐槐、宋侍女塑、难老泉,还有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盘柱木龙等久负盛名的宝贝,然而,晋祠还有个宝贝,虽不广为人知、在我心中的地位却至高无上、无可替代,那就是唐天子李世民手书碑。

       晋祠地处山西太原。提起太原,怎可不提始于“太原兵变”而后建立的唐朝,怎可以不提被誉为“太原公子”的李世民?

       我爱英雄豪杰。

       但何谓真英雄真豪杰?

       我以为:不以一己私欲为念,心系百姓、徳行天下、造福苍生者,方有资格称为真英雄真豪杰。而李世民正是这样一个真英雄真豪杰。

       贞观天子李世民,励精图治、虚怀若谷,从善如流,气量堪称千古帝王第一人。正因如此,大唐从一开始,便拥有了开明民主的格局,从而形成了其独有的气度雍容、恢弘大气。可以说:李世民,是几千年来历代帝王中最受我尊敬佩服的一个,没有之一。可迄今为止,我还不曾真正“亲近”过他呢!此行我将借晋祠之唐书碑以一寄思古慕贤之幽情了。

        当我绕过风雨千年的西周古柏,绕过圣母殿前张牙舞爪的盘柱木龙,立在方座螭首、屹立千年的唐书碑前,不由遐思万丈,浮想联翩。

      这块唐书碑,高达195 厘米。因历时久远,不少文字早已残损难辨,而斑驳中折射出来的沧桑感,却远比完美无损更深刻动人。况且,我爱的并非碑文本身,而是写字的那个人啊。千年以前,李世民挥毫写就名篇,付与雕成之后,他理当曾经抚碑,或怅然,或慨然,或欣然。今天,我目光缠绕过、手抚触过的地方,他可也曾深深注视过、抚触过?一定是的,这一沉默而厚重的碑石,吸纳过我们手心的温度,眯上眼睛,我能感知这相隔千年的气息渐次交融,于是我似乎能看见李世民轻扬的眉宇与从容的微笑了。

        李世民为人宅心仁厚,他的一生,从不曾有过与百姓利益相悖的重大错误决策。这一点,是许多所谓伟人无法相比的。与他相比,马上打天下的始皇帝与成吉思汗的统治简直太残暴了,而在艺术上有极高成就的宋皇帝赵佶与唐后主李煜,在军事政治上简直是软弱无能。历史上曾有这样那样的文字狱,数千年来男尊女卑,而在唐朝这样的封建王朝里,人们拥有极大的言论自由,女性的地位也空前提高。这种格局,与李世民创下的清正开明之风是分不开的。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确会给人一种误导,使人以为李世民是个只懂政治的粗人。但实际上,唐太宗不但是杰出的书法家,还是杰出的诗人。他才华横溢,晋祠唐书碑中《晋祠之铭并序》一文,其字劲挺秀丽,被誉为是仅次于王羲之《兰亭集序》的行书作品;他现存88首诗歌,题材以军旅和君臣答和为主,诗如其人,自有一股帝王霸气。如其《饮马长城窟行》 中有这么几句:“寒沙连骑迹,朔吹断边声。胡尘清玉塞,羌笛韵金钲。”意境不输高适岑参的边塞名篇。《还陕述怀》中,“慨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在昔戎戈动,今来宇宙平”,有感而发,言之有物,既表达了“济世”的宏愿,也表达了自己身为天子实现了“平天下”的志得意满,让人读之动容。

       身为将门之子,李世民足智多谋、骁勇善战,他曾在雁门关营救隋炀帝;后来跟随父亲李渊打天下,南征北战,为大唐立下赫赫战功;作为一个政治家,他早年就因为慷慨仗义、知人善任而聚拢了大量人才,被誉为“太原公子”;而作为一代君王,李世民的身上,更是闪烁着种种人性的光辉!

       俗话说:“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历代君王开朝之后往往大肆绞杀功臣,稍仁慈一点的宋太祖赵匡胤也采取怀柔政策“杯酒释兵权”……但这一切,襟怀坦荡的李世民不屑为之。李靖才识卓越功高盖主,但李世民毫无芥蒂,一样亲之信之;魏征原为太子谋臣,曾定计杀李世民,李世民惜其才学,既往不咎,礼贤下士,终把他收为己用。魏征为人耿直,进谏常常不留情面,有时李世民难免无法下台,以致龙颜大怒,但他从未因此记恨,反而会冷静下来再审视自己对错。因为能听取正确意见,所以在李世民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唐朝出现了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局面,人称“贞观之治”。魏征病死后,唐太宗亲自为魏征撰写碑文,并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今魏征死,吾失一鉴矣!”言罢悲伤痛哭。太宗其人,身为国君,赤诚至此!

       不但如此,李世民还做过许多感人肺腑的大小事。最感人的莫过于“死囚之约”事件了:李世民爱民如子,对死刑的审核极为慎重,规定要实行三复奏,反复核实,务求不冤杀一个好人;后来,他觉得三复奏还不够,又规定了五复奏。《资治通鉴》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唐时狱中有390名死囚,罪大恶极,几翻审核,赦无可赦。这些人都表示愿意伏罪,但流露出想见亲人的心愿。唐太宗力排众议,大胆决策,他与死囚约定,倘若他们肯承诺不再做坏事并于约定期限回来受刑,就可以满足他们回乡与亲人共聚的心愿。此举一出,惊动全国。而更让人震撼的是:390名死囚竟无一失信,全部回来赴死。而因为守信,死囚得到了太宗的最高奖赏:全部赦免。

       告别晋祠,告别唐书碑,一路追忆唐天子李世民的旧事,我无尽唏嘘,感慨万千。想起《贞观政要》中记载的君臣对话,太宗忧国忧民、循循善诱、闻过则喜的音容如在目前。

       居于低处时,谦虚极易;贫窘时,俭朴可谓逼不得已。而太宗贵为天子,却能广泛听取群臣意见,保有自己仁厚爱人而明断是非的赤子之心;他权倾天下,随时可以享受荣华富贵,却一生俭朴,不忍先百姓之乐而乐。这样一个宅心仁厚与民同甘共苦的大唐天子,教人如何不爱他?

        经年之后,圣母殿边相拥千年的周柏唐槐仍将笑看秋月春风,唐书碑仍将静静吐纳出千年的智慧。而我,你看得见也好,看不见也好,我也曾站在唐书碑前,留下、并且带走一些什么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