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报仇看电影》BY韩松落
代序 他曾经那么纯洁,现在也是
眼毒的人通常心静,因为与世事有距离,而心静的人,我们都知道,其实都包藏着翻云覆雨的海。【以前在雪小禅的书里看过类似的话。爱好写作的人通常话少,因为想要说的,都讲给了文字听,到了自己,反而什么都说不出来了。】
用西川的话说,如果文本是干净的,那么就没有肮脏的诗。
那不再是为了惊世骇俗,而是谦逊地写他想写的字,你会惊讶于他表现出来的平凡。
第一辑 人生的质感
为了报仇看电影
有的时候,看电影,为的是报仇。向庸常的生活报仇。
用后天修炼来的本事向生活报仇,也照旧大快人心。
武侠片成立的基础,就是报仇情结,不一定是拥有一个报仇的故事核,而是用这种修成盖世奇功吐尽恶气的方式,替我们向庸常的生活报仇
大家花钱花时间,为的就是推选出一个人来,用天赋的本钱也好,后天修炼的本事也好,向生活报仇。向生活的波澜不惊、缺少奇迹、灰暗无光报仇。
我也喜欢。路过彩票站,有人塞给我一张宣传单,上面有故事,下岗女工准备买耗子药,与全家同归于尽,临时起意用这钱买了彩票,中了一千万。管它是不是真的,这个故事我喜欢。
【这里的仇,大概是指平凡的,无波澜的生活。人总渴望与别人不一样,所以我们喜欢看平凡的主人公做了件不平凡的事;喜欢看升级流的小说;期待着自己纵使平凡,也会做一些不平凡的事情。 生活总要有些起伏才精彩,不然水平线一样平直的一生,老来自己回忆,都觉得失败得彻底。】
像刘德华一样正常
正常的生活形态,是保护,也是拯救。
一直很佩服一种人,在不正常的环境里,保持正常生活的人。
在艰难困苦到连活下去都需要勇气的环境里,还能有体面地活着,在内里独留一小片柔软地,即是坚韧坚强,亦是对生命的珍重和大爱。就像那句听过许多遍的话:哪怕身在尘埃里,也要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旧时的戏班子里,严格规定学员作息,不许他们留残妆过夜,就是要确立一种自律的生活方式。人可以是戏子,但不能活得像个戏子,昼夜颠倒,晨昏不分,嘴角挂着妖艳的笑,唇上留着昨夜的唇膏。让一个人成为戏子的,不是这身份本身,而是他的生活方式。
北野武的花
多时候,我们都在寻找一点人性的缝隙,我们乐于在冷酷中发现被掩盖的温柔,在刚硬的人身上窥见脆弱的刹那。
在那些不可能的人身上,在那些最没有可能的时刻,忽然出现了豁口,并且割裂开来,显示出了灵魂最完整的图景。
太完美的人其实会让你想要远离,因为觉得他的一切好像是被设定好的程序,显得机械而缺少人气。但如果他有了个不吃香菜之类的小缺点,那他身上就突然有了人间的烟火气了
一个人,最吸引我们的,最能引诱我们与之契合的愿望的,比身体的赤裸更接近赤裸的,就是人性的缝隙袒露的时刻吧。
人生的质感
太刻意的健康、完美,往往缺乏真实感,更不会有质感
凡事一旦“刻意”起来,立刻落入窠臼,“非要这样”和“非不这样”走的都是同一条路,迟早碰在一起,两种方式所付出的代价也完全一致,就是丧失真实感受。我从不敢反对健康明亮的生活,但若这种生活是要以高度控制自己的身心感受、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为代价,那还不如不要。
我喜欢《六尺风云》里费雪一家,喜欢到心有戚戚的地步,因为普通人所有的一切缺陷,克莱尔和她的妈妈费雪夫人都有,包括一点点颓废、一点点懒惰,面对人生,她们有时候会迷茫,有时候会绝望,家庭成员之间偶然的交流不畅,她们都有,所有这些缺陷,我们也都有,但唯有这样的人生,才有真实的质感,那点质感,是我们贪恋人生的全部因由。【我也更喜欢这样的家庭,随意,自由,不必按部就班。以前写每日计划,总是精确到什么时辰做那件事,规定在多少分钟内完成。现在不这么做了,列出四五件事,能做完其中3件就行。人生需要计划,但也不必太遵循计划。】
完整的人
两部电影都以浴室中少女沐浴的戏开始,我们一开始看到的就是她们美好的一面,她们是作为完整的、美好的人的状态呈现在我们面前,她们后来的遭遇才成为撼动人心的悲剧。
作为对立面的郭松林,则没有完成自己的形象塑造,他观点单一,作风粗暴,时刻挥舞道德大棒,观众是不会喜欢这样一个扑克牌上走下来的扁平人的。
表现自己完整的人性,是危机公关及赢得支持的好办法。
使一个人被孤立起来,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没有机会展示完整的人性,陷入单一扁平的、约定俗成的形象窠臼之中去,“后妈”“通缉犯”“女司机”“女博士”,都拥有最简单的介绍和集体心理注解,而网络上网友对骂,也一定要破坏对方虚拟人性丰满美好的一面,“她,网名‘春花梦露’,本名‘张秀珍’,家住某市某县某村某大队”,一个心比天高虚伪寡薄的形象立刻跃然网上。
逼良为优
人生有些事是不得不做的,于不得不做中勉强去做,是毁灭;于不得不做中做得很好,是勇敢。
香港电影《戏王之王》里有句著名的台词:“人过了三十,或多或少要有一些演技傍身才可以的。
生活不一定逼良为娼,生活逼良为优。
“出现问题不要紧,要紧的是被人看出来,因此更加得不到帮助。”
情感方程式
人和人之间的空间,有时候太宽了,有时候又太狭窄了,人和人的关系,有时候太稀薄,有时候又过分有密度。当某种变故将人拉近时,最可怕的不是突然而至的过度关怀,而是情感表达方式的机械化和程式化。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有表达的必要,却并非发自内心,更缺乏鲜活的情感表达方式,于是只好依照既定的情感方程式来进行表达,不但要求自己,还强迫别人,努力把所有人纳入同一轨道。
就像过年收到的群发短信,其实对这种群发的,从来不看,发的人可能也知道这一点,可还是要发。这种行为看似是在联络感情,但真感情不需要刻意,是不发不会有任何影响,发了反而明白了彼此之间原来没有感情。 有些时候,我们用自己的方式去解答别人的行为,只会落得其反。
但也未必都能做得入眼。以前我在西部生活,只在报纸上见过职业哭灵人和葬礼上的脱衣舞,自打到了某个海边小城,总算见识到了。有天在一个小区,看到一家人列成两列守在灵前,面无表情,一个高大的男人,大概就是这类职业人士,沉痛地走一步,号哭一声,没有泪,哭声仿似戏曲表演,说不出地怪异,我走过去了,觉得背上毛扎扎的。 情感趋于干涸的时候,连通行实用的方程式都只好请人代劳,以便让周围人看得过去,就会造就这样怪异恐怖的结果。
再见,隔膜
隔膜有时是自我保护,是在情感、生活遭受重创时,由自身分泌出来的一种情感阻断剂,让感受仅仅停留在表面,让痛苦和欣悦一起麻木,以免激起更深刻的内心动荡。
越美丽的东西我越不可碰
不止他们,任何一个电影,只要通过别人的评论,知道它确实是好的,就足以让我失去观看的勇气。
看一部撼动人心的好电影之后,永远需要再去看十部大快人心的电影,去消除它的不良影响。
不止电影。所有那些太美的、太好的、太深刻的、太慎重的、太重大的东西,总让人下意识地想去躲避。
最好看的那件衣服,我没敢买,朋友中最想接近的那个人,我不敢和TA多说话,这些过分美丽的东西,一旦和我们的生命发生联系,总是有着过分强悍的撞击力,潜意识里,我总害怕它们会改变我生命的部分或者全部,在它们面前,我们总要绕道走,就像在质量过大的天体附近,连光线都要拐弯。
我们在怕什么,或者是在躲什么?是像《暗涌》中所唱“越美丽的东西我越不可碰”,还是因为我们知道,生命中的华美和不可思议都有定数,享用一点,就消耗掉了一点,必须积攒着,等待它在将来,以更盛大的方式呈现?还是因为,我们自知经受不起那种撞击,需要急急躲避?
我觉得应该是,越美丽的东西,越要及时欣赏,铭记于心,因为一旦错过,也许此生都不再来。那将是人生一大憾事。
越美丽的东西,我们越不可碰。
自救之道
始终被疼痛困扰,她一直带着疼痛作画,躺着画、半侧着画、趴着画、把画框悬挂在头顶上画,以各种能够使疼痛减轻一点的姿势画。
不画不唱可以吗?不,不画,不唱,她们就活不下去。生命如此短促,生活如此凡庸,终于找到突围之路,就要紧紧抓住。疾病已经不可能逆转,生命的终点遥遥在望,此身既不能化为淡青色的山脉,呜咽也不能唤起松涛的合唱,谁人的苦痛都不能分身为亿,让全世界都同感同受,躺在床上,却有时间流走的声音如此惊心。创造,是唯一的自救之道。
若非身临其境,你一定当那是种不可理喻的刻苦姿态。但只有身在其中,才知道让剩下的时间尽量丰盛起来,让生命的密度尽量瓷实一些,是唯一的自救之道,是对抗人生终极问题“人生意义”的唯一方法,是抵消茫茫宇宙自身如此渺小的唯一路径。
过期的阿修罗
谁不曾是一个唇红齿白、剑眉星目、所向披靡的阿修罗?但紧跟阿修罗的气场总会散去,异能总会消失,一切不动如山的也都会动摇。阿修罗卸甲于二十九岁的最后一天。
职业美感
他们干练、自信、朴实、敬业,极少谈感情,个人的生活烦恼被控制在一个最小的范围里,只是专注于工作,为寻找细小的证据可以把现场的土壤全部细筛一遍,令人根本不在乎他们相貌如何、身段怎样、跟谁恋爱,音乐是不是好听。他们有一种强烈的职业美感。专注于工作、在自己的领域里得心应手的人身上,会散发出那么一种职业美感。
在自己熟悉的领域里游走的人,多半笃定,似乎一切尽在掌握之中。
技能出色的人,之所以具有美感,是因为他们在某个领域能够做主,为自己,也为别人。他们神情专注,他们轻松地做出承诺,他们使手下的事物任其摆布,我们于是产生一种幻觉,似乎自己已经从蝇营狗苟的生活中脱离出来,似乎已经有了办法令命运止步不前。
终其一生,我们找的、崇拜的,就是一个仿佛做得了主的人,不管是对电脑系统、抽油烟机、柳叶刀,或者是命运。
阉人的起义
被人当作无害的,大概是一种最大的侮辱——无害常常是无能的同义词。
“忠厚老实人的恶毒,像饭里的沙砾或者出骨鱼片里未净的刺,给人一种不期待的伤痛。”被当作忠厚老实人的,偶然也会厌倦这种认知上的惯性,务必要小小地破坏一下这惯性的节奏,于不期然之间刺人一下,算是“心理上的阉人”的一种起义。
由此我也突然明白了我们这个小城里某个富豪的作为。从前他是街巷里的混混,终于成了富豪,洗白了身家的同时,也洗白了脾性,但他照旧刻意地、定期地做些坏事,间或召集人马露个面扬个威,随后又费劲地挨个为手下善后。因为无害常和无能联系在一起,必须要以作恶的方式,宣布一下自己的存在。
【其实不太赞同这种观点,也经常有朋友跟我倾述,我更相信这是一种信任。只有陌生人也将你当成无害的人,没防备你的时候,那才真应该反思自己是不是无能了。】
俗世的网
使得人金贵起来的,就是这张网,人若有位置,也不过是人在网中的坐标。我们都得努力经营这张网,在一切外力和内力使自己动荡的时刻,将自己牢牢地网在原地。
霎时光芒
要想让一个人笼罩上细细的光辉,没有比弹琴唱歌更好的办法。
一个人不可能时时刻刻触动人心,但至少要有一个触动人心的刹那,弹琴唱歌的刹那,是竭尽全力强行让自己美好起来的刹那,仅仅是这种努力,也让人感动。
这点美好,这点感动,这点努力,足够人和人和谐相处三五个月。一个人身上霎时的光芒,那点细细的光辉,也足够润泽人性粗糙的表面,哪怕三天,或者五天。
人生的雕虫小技
有些看似有用的技术,其实也在雕虫小技的行列里,《通缉令》中杀手的绝技,是可以让射出的子弹弹出弧线,然而直到全片结束,我也不知道这样有何必要。子弹又要弹出弧线的时候,我仿似看见特效小组正在欢呼着开香槟,于故事有何益处,我却始终没看出来。
雕虫小技是人生的繁冗花边,是额外追加的无用功,是自恋者的吆喝,是性魅力扭曲的展示形式,不在于使人生有趣,而在于吸引注意,在于无休止地分散精力,把人生割裂成炫目却无用的碎片。但,不用在这些地方,又能用在哪里呢?所有的雕虫小技,都在提示它的主人的时间是没有价值的。
最糟糕的是,一种技术,学会了就要用,练成了就难忘掉。
雕虫小技一旦成了习惯,人生就像打碎了的暖水瓶,炫目是足够了,但就是无用。在那些大刀阔斧有所成就的人身上,从来见不到这些小技术。或者从前他们也有过的吧,但一个人成熟的过程,其实就是删繁就简的过程。
我的故事这才开始
人生,似乎为的也都是那些被视为多余的部分,所有的辛劳、忍耐、煎熬,为的也不过是后面那被视为不正当的、稍纵即逝的“兴”。
我们的努力,常常是为他人做嫁衣,努力的结果,不过是“故事这才开始”,而不是“我的故事这才开始”,那些事不是不重要,只是对自己并不重要。而我们在那些过于严肃宏大的事件、场合、时间里的一切等待、忍耐、克制,似乎为的也是那些余兴时刻,那些可以自己做主的时刻,那些和自己愿意生发出默契、培育出深情的人诚实相对的时刻。
也许这是人生的必经之路,但我们内心深处,总要给自己留个小小的豁口,时刻准备着在未来的某一天说出:“我的故事这才真正开始。”留着这个可能性,就像留着一把完胜的底牌,或者另一个世界的钥匙。有了这点,所有的忍耐,才真正值得,人生才真正海阔天空。
时尚女魔头的权力秘诀
多数时候,人不是不自由,而是太自由了,在庞大的世界上,可以向任何一个方向走去,可以做出任何一种尝试,最终被庞大的可能性淹没,所以,人人都在寻找一个做主的人,替自己,替一群人。即便是贸然的做主,也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方向和边界,人要的就是一个边界。
权力就是在不断做主、不断为别人提供边界的过程中渐渐获得的。同样资质和同样起点的人,抵达了一个同样的层面后,大部分人停滞下来,敢于做主的那些人则继续往前走,获得更多的权重。
第二辑 熊不是泰迪熊
王彩玲们的使命
推动了时代前进的,永远是那些不安分不知足的人,尤其是那些不安分地、怅然望着窗外的母亲。
小说初兴,就是因为经济发展,出现了一大批可以待在家里,需要小说打发时间的女性,而最畅销的小说,正是她们所喜欢的主题和体裁,书信体、日记体,哀情、殉情,此后的每一次文艺高峰到来之前,都必然伴随着女性的地位和经济条件的改善。专栏作家的大行其道,连载小说成为潮流,甚至台湾爱情文艺片风行20年之前,都是如此
把老板娘嫁给老板
爱或感动或奇迹成为解决之道的时候,说明它们完全没有解决的可能,也没有解决的传统,更没有解决的制度。
当电影中用爱或感动,作为一件事的解决办法时,它在现实中的真身,一定已经难获解决之道了。【这句话仔细想想,觉得挺有道理的。】
应该还有一种原因是,要在出版的书籍,真值得买回家的太少了
书业面临的问题,不是大的连锁书店对小书店的压制,而是网络书店对所有传统书店的冲击,以及纸质书的日渐消亡,更大的背景,还有全球经济的衰退。
在那些关于爱和感动的消息里,有我们世界的真实进展。那些关于白血病儿童获得爱心捐款的新闻要告诉我们的,其实是:医疗保障制度的完善还十分缓慢,爱于是被当作了解决的制度。
我们的尤利西斯
考古学家在一万年以后,面对着废墟墙壁上反复出现的各种数字,困惑地写下无数研究专著的时候,大概不会想到,那叫办证电话。【哈哈哈哈哈哈哈】
假扮女护士
词语无处不在,永远在场,即便是在它所指涉的实物已经发生改变和偏移时,仍然以它的方式对我们的认知和行为实行监控。我们知道“优质”的东西未必优质,“安全”的地方未必安全,网站上那些标为“正品”字样的东西都是什么来历,仍然身不由己对被这些词语修饰的物品多加一点相信。
词语的魔力来自它是命名,是一项承诺,但在命名被否决,承诺被推翻之后,这魔力却依然久久保存
人海孤鸿
这世界庞大复杂,人的分量却始终如一地轻如鸿毛,所以每个人都需要被打上种种烙印,才能够被辨识、归类、放置,才有了重量。
熊不是泰迪熊
我们只是一厢情愿地,被自己的感动所感动,向自己并不了解的一切人和事示好,全然不顾那些“压倒一切的冷酷”
【此书未读完,原因么,书币不够而且觉得花那么些书币买还不如买KINDLE版本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