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会的就极力炫耀,别人会的就不屑一顾,8岁女儿的表现让妈妈头疼
女儿8岁了,对于自己会的,比如唱歌、跳舞,就总找机会显摆、炫耀,好像特别喜欢站在舞台中央被关注、被表扬的感觉。
对于别的小朋友会的、自己不会的才艺则会不屑一顾:那有什么啊?比我会的差远了,一点都不高级。
妈妈问:是不是需要干预一下啊?让她能正确地认识别人的长处。

妈妈的这个问题就有点问题,需要进行干预是肯定的,如何进行干预可能是个更好的问题。
还有一个重要问题需要先弄明白,就是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表现。
先说最底层的。
炫耀是根植在每个人内心深处的一种本源冲动。
为什么要炫耀?无论是一朵花,还是一头鹿,都需要让自己显得与众不同,显得比其它同伴厉害那么一点,这样才能招蜂引蝶,才能博得雌鹿的青睐。我们人也不例外。
炫耀什么?当然是自认为好的东西,比如模样、体形、品质、衣服、才艺等。就是说,当一个人具备这些“宝贝”的时候,是不会掖着、藏着的,是一定会找各种机会来显摆的。这种冲动像初春蠢蠢欲动的草芽,任何石头都压不住。
如果一个人没有这种实实在在的“宝贝”怎么办?他会强硬地找出一个或几个优点来以供炫耀,比如吹牛。如果一个人既没有“实实在在”的宝贝,也不愿意弄虚作假、虚拟制造“宝贝”,那他活下去的可能性就极小了。
既然人人都炫耀、都显摆,那就总有个高、低、优、劣,就总有被别人比下去的可能。被别人比下去了怎么办?难受是肯定的。就像这个小姑娘,看到别人会的自己不会,她不屑一顾的背后就是难受,就是在用“语言相轻”的方式来抚慰她那颗受伤的小心灵
炫耀的冲动你有我有,但炫耀的方式却差别很大。
被别人比下去的难受你有我有,但缓解难受的方式也差别很大。
有的人习惯“明修栈道”、“明目张胆”,比如这个小姑娘,只要有唱歌、跳舞的机会相信她是一定不会错过的。有的人则习惯“暗度陈仓”、“暗送秋波”,喜欢“于无声处听惊雷”,很像俗话说的“闷骚”。
有的人难受了习惯反唇相讥,这个小姑娘就有这么点意思。一般情况下,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个人都会学会圆滑,学会伪装,学会“心是口非”,学会不那么赤裸裸的贬低别人。有的人难受了会憋着,会“腹诽”。但也有人会找自身的差距,然后努力的“超英赶美”。
每个人这些不同的炫耀方式、不同的缓解难受的方式怎么来的呢?学来的,基本上都是跟父母学来的,至少父母也要负管理不当的责任。
先说炫耀。父母在朋友圈晒娃就是典型的炫耀。朋友聚会,父母极力的撺掇孩子给大家唱歌、跳舞就是炫耀。朋友见面、或者朋友来家里,父母有意无意的频繁说起自己的衣服、家居、又到哪里旅游等等,都是在赤裸裸的炫耀。一个孩子,如果在这种环境中浸泡,学会炫耀不是件难事。
父母如果听了、看了朋友、同事的炫耀,又成熟的没有当众反唇相讥,又忍不住的在家里反复唠叨:不就是去趟法国吗,至于这么显摆吗?不就是换了辆新车吗,至于这么逢人就说吗?不就是生了个儿子吗,就像别人不会生似的?一个孩子,如果在这种环境中浸泡,学会不屑一顾的贬低他人不是件难事。
如何进行干预,才能让孩子正确地认识别人的长处呢?
父母首先要杜绝上面说的那些负面言行。一个自信的孩子背后,不可能站着一个自卑或者自负的父母,因为自信这东西是很难伪装出来的。忍住了不贬低别人,难度就要低很多了,装一装还是可以的,能做到守着孩子的时候不贬低别人也行。
当孩子再贬低别人的时候,父母不要教育、不要批评,如果实在不知道说什么,可以笑笑,假装微笑一下也行,然后扭头该干什么干什么。反复几次之后,孩子可能觉得没意思了就会渐渐的放弃这种方式。
如果实在忍不住想说点什么,可以问问她:孩子,你看到别的小朋友比你厉害是不是很难受啊?这不是在虚情假意,这在心理学上叫“共情”,是设身处地的、真心的体谅他人内心感受的一种技术、一种状态,对于理解他人、让他人感到被理解非常重要、非常管用。要肯定孩子的这种难受,前面我们已经说了,这种难受是人之常情。在肯定的基础上,可以慢慢、慢慢引导孩子学会更成熟的、更高级的应对方式。
你说让孩子“学坏”容易,还是“学好”容易?
有什么疑惑尽管问
我们是陪伴孩子成长的同路人
关注同名(蓬勃育儿社)微信公众号收听音频内容,有不一样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