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品三观 四
今天这个话题很有趣。
前边说过,人的观念会随着时间、网络、场景、宗教的改变在有规律地变化着。今天要说的关于做事情的正确观念,这些观念不同于前面,不会因为时间和场景而改变,几千年前要遵守,几千年后依然受益。
做事情给自己埋下底线,这样才会给更多的人带来好感,别人才愿意与我们接近做朋友。
为人处世有四类原则——
损人损己、损人利己、利人利己、利人损己
先说“损人损己”。比如我把包子包的比人家小很多,包子也不用好馅,人家卖一块五两个,我偏偏卖一块钱一个,这样一个包子我能赚八毛,人家一个包子才赚四毛,我卖出去一个顶他们卖出去俩呢。
这不是拿人当傻子麽,那么自然没人去我家买,没能赚到钱,名声也搞臭了,损人不利己麽。
这种情况想翻身都难,哪怕意识到问题根源,就算你好好改造,但是已经严重失去民心。
然后说“损人利己”。还是卖包子,我这包子个头够大,包子馅少皮儿厚,价格麽和其他人一样,一块五两个,一个包子能赚6毛钱,人家一个包子才赚4毛。
这种情况是可以正常经营的,但是很难有回头客,去过的都说这卖包子的不实在。多少店面之前一直不错,宾客满盈,为什么后来慢慢的人越来越少了呢?十有八九是因为利润冲昏了脑袋,一个产品本来赚一块的想赚两块,短时间麽是看不出来的。
我家门口有一家东北饺子店,因为用料实在而远近闻名,他的饺子店前段时间猪肉价格上涨,老板由原本20一斤涨到30,大家依旧去,并且表示理解。后来猪肉价下调了,他还是30元一斤,很快几乎没人去了。
人呐总是贪婪的,尝到甜头后再让他返回以前价格,那就难了。
后来有一次我在他家吃饭,邻座有一个大叔对老板说,现在肉价又下调了,你们的价格最好调整一下。
第二天,我从他家店经过时,看到门口挂着牌子,上面用粉笔写着——
感谢朋友们一直以来的支持,感谢这段时间和小店一起渡过难关,为了表示感谢,我们将价格下调至18元一斤,还是原来的味道,欢迎再次光临!
了不起的一位老板,能屈能伸,并且足以体现出店主的情商。有错能够主动承认,这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后来他家的生意越来越好。
这种情况想重新做好,也要付出几倍的精力来恢复人心。影视剧《乔家大院》不有那么一段麽,卖油掺假,乔致庸是怎么处理的?虽然后来好了,但是往外扔了多少钱?剧情和水饺店老板相似的,我也怀疑水饺店老板大概是看过乔家大院。
接着说“利人利己”。依旧举卖包子的例子,比如我做的包子比人家大一点,价格更实惠,用料实在好吃的不得了。十年如一日,口碑积累的相当好,方圆几里地无人不知我包子铺。人家一个包子赚4毛,我就赚他2毛。但是薄利多销啊,买的人排到大街上,刚一出锅就被抢光了。
诚信太过重要,心中埋有底线,也是一种行善啊。
最后说“利人损己”。别人卖包子一块五两个,我非得卖四个,皮儿薄,馅用最好的那种。别人一个赚四毛,我一个赔两毛,就想做个活菩萨,造福百姓。结果干了一年,赔个倾家荡产,关门大吉。
利人损己乍一看觉得人很伟大,不在乎个人得失,一心为别人付出,应该值得赞扬,其实不然。
这种行为其实触犯了市场规律,而且很大概率是出于恶性竞争,因为没有人平白无故赔本做买卖。但也不排除真的有这种大公无私的人,所谓好人吧。
大多情况类似这样的,一条街上开了两家包子店,这固然有竞争。你卖1元一个,那我卖9毛,然后你卖6毛,我气不过买一送一筐。您看,说是当活菩萨,实则赌气罢了。
若真想照福黎民百姓,最起码先养活自己吧?所以就牢牢记住四个字——利人利己,其他三个都不行。
能量永远是守恒的:
风筝要有风才能飞起来,如果靠我们拉着线一直跑,早晚累坏;
风车要有风才能转起来,我们一直用嘴巴吹,不难受麽;
汽车无油不走,灯泡无电不亮;
赔钱买卖注定不长久。
所以,损人者、老好人和卑微者的观念,无论在什么时代,任何场合都是不好的。
行好事在影视剧中不计其数,比如说《济公传》里的苏北山、周半城、王半城,都是当地有名的大财主。路过的和尚或老道没辙了,施舍银两,对贫苦百姓则施粥,名利兼得。但是财主们有经济来源啊,不是打肿脸充胖子。地多雇人种,酒楼当铺怡红院雇有掌柜打理。他们所施舍的仅仅是家产的万分之一啊,这样形成一个良心循环。
利人利己永远错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