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三个原则,轻松断舍离
你有没有发现,家里的物品越买越多,不知如何收纳?
你有没有发现,买回来的书堆积如山,不知如何整理?
你有没有发现,报了一堆网上的课程,却没有相匹配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
这个时候,你需要“断舍离”。
“断舍离”是日本整理师山下英子,在她的经典作品《断舍离》一书中提出的概念。其主要的理念是,“断=不买、不收取不需要的东西。舍=处理掉堆放在家里没用的东西。离=舍弃对物质的迷恋,让自己处于宽敞舒适,自由自在的空间。”此书一经出版,立即风靡全球。由此可见,在物质高度发达的时代,精简物品,回归简朴生活,是多少人的共同愿望。
只是,知易行难。道理我都懂,但臣妾做不到啊!
也许,以下三个原则,可以帮助你实现“断舍离”的愿望。这是松浦弥太郎在《100个基本》里提出的三个观点。
1、身边若增加一件东西,就想办法减去一件。
松浦认为,书、服装、家居、文具、装饰品。身边若有什么增加了一件,就想办法减去一件。预想自己的承受量,不让物品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增加。每个人都有适合自身、能维持平衡的物品总量。有时东西会不明所以地增加,这时更应保持“减少些什么”的习惯。
许多人觉得扔掉还有用的物品,是一种浪费。但是只做加法,不做减法,物品自然越来越多,最终达到无法控制的地步。到最后,自己真正喜欢的物品,被湮没在一堆没用的破烂当中,得不到最有效的利用,这才是真正的浪费。
2、书是买来读的,读完的书就可以处理掉了。
爱囤书的人,往往会陷入这样的误区:书买回来了,心里那种兴奋和满足,会让大脑产生“我已经掌握这书里的知识了”的错觉。而松浦弥太郎告诉读者,书不是装饰品,读完应立即送人或扔掉。书应精读,粗略阅读100本,不如深入细读一本值得读的书100遍。我家里的书架,几乎已摆满了书,有些是已读完的,但没有处理掉。这样满满当当的书架,就会让人觉得没有添置新书的必要,错过了许多阅读的契机。所以,我准备趁着周末,把一些读过的书和不爱看的书,都全部处理完毕。
3、资讯就是自己的经验;知识则应适可而止。
知识只有结合自己的体验才能成为资讯。平时所听,所读,所见的都是知识而不是资讯。知识一旦过多,就会让大脑放弃主动思考。因此学习切勿贪多求全,选定一两个方向深入钻研,效果会更好。
我在网上报读了许多课程,如古典的“超级个体”,魏坤琳的科学育儿,十点课堂的女性修炼和化妆美容,不胜枚举。但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自己根本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兼顾,同时在学习时忙于记录内容,却很少有自己的思考,最后所学的内容也没有为己所用,白白浪费了光阴。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就是这个道理。学习的本质是思考,离开了思考去学习,那只能沦为一个收集者。
添置容易,舍弃很难。要有放手的智慧和勇气,才能过上理想的简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