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
临近年末,大家也都忙着办年,每个地方有着自己地方特色的过年方式,东北吃带有硬币的饺子,吃到带有硬币的饺子意味着交到好运。而扭秧歌也是北方人过年特有的习俗。南方人过年相比于北方来说就更多样化了,福建闽南农村的过年习俗有着自己的特色。在农村,农户房多门多,除了贴春联外,房门两侧还要搁置两株圈贴红纸的连根甘蔗,叫“门蔗”,方言“蔗”与“佳”近音,寓意进入佳境的意思。苏州人除夕在饭内放进熟荸荠,吃时挖出来,谓之“掘元宝”,亲友来往,泡茶时要置入两只青橄榄,谓之喝“元宝茶”,恭喜发财。而我们这边过年除了舞龙灯,还有一个很有年味的“活动”,那就是打糍粑。
在昨天的时候,就被“通知”去外婆家打糍粑,随着时代的改变,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在跟随时代进步的同时都忘了一些传统的习俗,或许在他们心中过年也不过是玩手机,刷朋友圈,或者是刷抖音。而我很庆幸,能有机会去外婆家一睹打糍粑的过程。
首先将糯米洗干净在放在大木桶中,浸泡一个晚上,然后放到一个很大的类似于木桶(木甑)里面,再放在一口很大的铁锅里面,底下烧柴,蒸熟。最后将蒸熟的糯米倒进石臼,一般由三个壮汉拿着木杵,一人一锤,在中其中很考验每个人的熟练度与默契度,因为石臼不大,如果配合不好就会出现木杵打到木杵的情况。民国时期的中有记载:糯糍粑,系糯米饭在石臼中杵如泥,压成团形,形如圆月,大者直径约五尺,寻常者约四寸,厚三分至八分不等。一般的糍粑只有巴掌大小。直径五尺的糍粑,大约是祭祖等特殊场合才用。这打糍粑很有讲究,追求“快、准、稳、狠”四个字。两三个人围了石臼,各站一方,手中的木棍下去要快,收起也要快,糯米粘性太强,免得棍子和米粘在一起;准头要足,木杵此起彼伏,都要打在同一个地方,这样糯米才能打得均匀,所以要打的准;稳就是握杵的手要紧要稳,用力要均匀,有节奏,不能一开始猛捶后面就软绵绵的跟不上节奏,那这臼糯米就会不光滑;狠不用说,当然是手腕、臂膀的力气,起的稳砸的狠。
过年回家,吃着自己家人打的糍粑,其中没有工业机器的味道而是浓浓的家乡的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