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写作的些许找来学习的写作能力

你还不会写读书笔记?看完这一篇就够了!

2017-06-01  本文已影响3103人  辫儿妈

     从去年的五月份至今,一年的时间,我的读书笔记写到了第52本,这意味着,这些书都必须已经认认真真的读过,才能完成当初定下的【不少于千字】书评的目标。

                            part1:为什么要写读书笔记?

        从初次起笔的磕磕绊绊,到现在千字文的信手拈来。进步是如此显而易见的。同时遗憾应运而生,思维惰性早已根植于头脑深处,文章变得容易完成就开始怠慢起来,写的漫不经心,丝毫谈不上进步。

       刚好一直有朋友在问怎么写读书笔记,本周必须拿读书笔记开刀,再让自己沉醉在这种【轻松完成】的感觉里,又要陷入舒适区的坑里,所谓无痛不成长,本周主题于我来说是新的挑战,必将是无比艰难的一周。

           读书笔记是什么呢?百度查到的定义:【读书笔记是指读书时为了把自己的读书心得记录下来或为了把文中的精彩部分整理出来而做的笔记】,这个定义明显有局限性,凡是与书本相关的都可以是算是他的衍生,哪怕是某个触碰点,也是书本带给的启发和感想,同样是读书笔记的一种形式吧!

          读书笔记更像是对书本的感想,整理以及介绍。一方面可以提高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对于未读过此书的人,可以起到桥梁作用,为别人是否深入阅读此书提供参考意见。

       回想第一篇读书笔记是读完百年孤独后,老太太乌尔苏拉的慈祥和大度,总会联想到同样智慧的外婆,她是一根线,串联了这个家族的过去和未来。

读完书,心中似有千言万语在奔腾,不吐不快,端坐桌前,开始敲字。几乎是一气呵成,写完之后内心无比畅快。

读书笔记不是一个任务,阅读有些积累后,发自内心有些想要表达的欲望,呼之欲出。

        之前读过不少的书籍,好似大雁在天空中飞过,未留下一丝痕迹。虽说“曾经读过的书,都显示在脸上的气质中”。总为自己阅读的【浅薄】而深感遗憾。

     初尝写作的畅快,就动了写读书笔记的心思,作为一个行动派,当即决定,没一本书的旅程,用读书笔记作为结局,且不得少于千字。

一年时间跌跌撞撞,好在是把这个习惯一路固定下来。

那么一年52本读书笔记下来是否有所收获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也就是我们需要写读书笔记的理由:

提高阅读能力

    阅读是一项需要锻炼的能力,遗憾的是,我们在漫长的学生生涯中,并未就此能力进行系统教育学习,只得自主阅读过程中慢慢摸索着前进。

     读书笔记就是很好的途径,持续阅读就能有提高阅读能力,写下来则是一剂加速器,有了写作的欲望,对书本的理解就多了一份心思:

“作者要表达的是这个意思吗?

他说的有道理吗?

哦,原来我们这样做的理由是这个啊!

为什么我觉得哪里有些不对劲?

我可以在生活中这样运用......”

自会在脑中生出一些问题,被带入阅读的每一个文字和观点中,久而久之,对于书本的理解水平自然就提高了。

随着阅读和读书笔记的积累,同等吸收水平,阅读速度会较以前提高很多。

主动学习

《如何阅读一本书》里面介绍过主动阅读的概念,读书是为了增进理解能力。

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不能被动的接受知识,跟主动写和说比起来,读和听就是被动了。

被动的读和听书,容易许多。人性好逸恶劳,主动阅读是很辛苦的。这也是听书的人比读书的人多,读书的人比写笔记的人多,每一次更主动的行动,就意味着投入更多的脑力资源,也就更辛苦。

凭着内心的力量,跟文字互动,从概念模糊到无比清晰为止,这种阅读是读者向书本发起叫理解力的挑战。

读书越主动,效果越好!

独立思考的开始

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就不再复述,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就是一个被牵线的木偶,走什么路,终究不是自己可以控制的。

写读书笔记,需要思考,一旦开启思考模式,自我存在感的意识开始萌芽,也开启了独立思考的大门。

如若毫无思考和主动,面对笔记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匮乏感,毫无素材用于写作,再回归阅读,再次面对书中的文字,自发带有更多的尊敬,连连思索它想表达的是什么。

终其一生也难做到100%的独立思考,我们总是受各种因素影响,但愿在人群中,可以看得明白些,不盲目的被人群被动的推着往前走。

这是灵魂自由和觉醒的召唤,一旦开始,就很难停止。

创造性阅读

读书笔记的写法有很多种(后面会写),每一种方法都会有不同的逻辑和角度,在尝试书写不同类型的笔记时,自会脑洞大开。

有些明明在字里行间存在的道理,自己却视而不见。还有很多的概念作者没有直接表达出来,却实实在在存在的。创造性阅读在笔尖和思维的不断碰撞中,自会出现。

提高写作能力

读书笔记是一字一句的写出来的,这就是写作的刻意练习,写作的水平自然随着练习的深入而提高。

写作素材通过读书获得,文章思想通过独立思考获得,积累通过一次次练习获得……

甚至根本不用关心写作能力的问题,这是长期主动写笔记必然结果。

积累素材

最终,还是希望可以在生活中用到它,既然已经辛辛苦苦的读书,又费劲心思写读书笔记,没有理由不让读书笔记,为我所用。

它至少可以成为最合适自己的资料库,需要提取某些知识或者观点的时候,随手翻阅和回忆。翻阅笔记,能串联到更多书中的细节。

以上说了些写读书笔记的好处,对于跃跃欲试的读者,若还未开始阅读这本书,我们的笔记提供多一个视角的意见,为他决定是否详细阅读书本提供参考,即开了脑洞,又节省时间。

其实人人都知道读书笔记的重要性,只是想要开始写,还真是不易,需要克服太多的障碍。本周后续文章,我会继续聊聊【读书笔记】的小事。


                        part2:书不能好好的读,谈什么读书笔记?

我们聊了写读书笔记的理由。那么接下来是否该讨论怎么写读书笔记了?当然不是!

看到没有?读书笔记,是先有读书才能有笔记。

没有好好读书拿什么去写笔记?靠自己有限的认知么?显然不是,我们写读书笔记的目的,实际上是为了可以更好的吸收书中的内容。

于是今天主题将围绕着读书这个主题,当然这个话题大到市面上有很多优秀之作,比如《如何阅读一本书》。

我今天就有些班门弄斧,只能是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聊一下切身体会吧!

主动阅读

前篇就已提到这个主动阅读。读书其实是,我们跟书本的一场奇妙旅程,这段旅程精彩程度如何,完全取决于读者,书本没有任何办法,写它的作者已经竭尽全力,希望与我们能好好沟通,可是如果我们不去费一点心思,就无法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更无法体会作者的一番苦心。

这里主动阅读,对象当然是指的是好书,有些书的品质低到根本不需要使用主动阅读,甚至我极端的认为如果不需要主动阅读的书籍,根本就没有阅读的必要。(多指实用类书籍,小说,文学等虚构书籍不在内)

不会选书这没有关系,随着主动阅读进行久了,很快我们就能慧眼识珠,甄别书的品质不难。

总的来说,有能力出书的人,水平都要比我们要高,跟一个高手后面学习,都会有所收获的。

身体:

是在亮堂堂的环境中,正襟危坐的坐在书桌前,还是懒洋洋的躺着床上,带给大脑的信号就完全不一样的。

调动越多的身体器官,意味着越越主动。

只用眼睛读书,一般是毫无难度的“资讯类”书籍,只是在或者资讯,知道了某个事情,而不是收获了某个新知。大脑根本没有运行。阅读一份报纸,一周后留在脑海中的东西还能有多少?

阅读一本有难度的书,我们不仅要用眼睛去读,还必须要把大脑带上,不思考就无法继续读下去。更甚哲学类的书,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需要“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一旦大脑缺席,就不知道作者在说什么了。

如果再加上手,效果会更好。喜欢的语句下面划线,摘抄重要内容,提炼重点。手的加入,是在挑战大脑强度,不仅要理解作者在表达什么,还要把知识进行转化,吸收。

这中间做的工作越多越主动,转化的就越多。

提问: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技巧“带着问题去读书。

这本书的主旨是什么?

作者是如何阐述的?

与同类书籍/其他作者表达的有什么不同?

我是否赞同/为什么不赞同?

生活中如何运用?……

提出问题,意味着我们在读书的过程中,需要在书中寻找答案,否则难以回答问题,如此一来二去,我们就能跟作者在一个相对平等的高度上对话了。

笔记:

要养成一边读书一边记录的习惯。我个人已经习惯在书本上划线,这只是很浅层的主动阅读,其实还远远不够的。

曾经阅读《人类简史》这本书时,尝试过总结式读书:每读完一段,用一句话来总结整段的题,或者在段落里寻找具有总结性的句子。

以此类推,用一句话总结一个小节,章节,直到最后可以用一句话来表达整本书的内容。这句话就是这本书的宗旨。

做完这些工作,整本书的结构已经在心中非常清晰。再花点时间整理出思维导图,今后看到导图,就能逐一展开,好似整本书呈现在眼前。

如果读完一本书后,书还是崭新的,不要说这是爱惜书本的结果。无法掩盖的是:根本没有认真阅读此书

读完一本书之后,划线各种形式五花八门,书本中空余的地方都已经被读书时候的感想,疑问,重点,总结占满,这说明这趟旅程他们不仅仅是出去了一趟,还进行了彼此深入的交流和了解。

具体还有很多方法,如抄写,摘录,批注法,展开之后,无非都是些“笨功夫”,读书本就是没有捷径路可以走的。

今后会继续展开具体的方法,提供给大家一个参考,可以把主动阅读进行的更顺畅,世上没有一个通用的方法,具体如何还需自己探索,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时间:

一本书所花费的时间多少,直接与主动程度是正比,越主动,就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

这是与自己的时间对比,而不是与他人比较,每个人的阅读能力是不一样的。

一本书,我们花费5个小时还是20个小时,收获必定不一样。哪怕是不使用以上提问,记笔记的方法。阅读的时候,一字一句的揣摩,或者一本书多读几遍,收获都是截然不同的。

常常有朋友羡慕我读书的速度快,我心里清楚,我的问题就是:读的快,不深入。往往不求甚解,一带而过,最后吸收到的真的太少。

我改变自己读书不求甚解的方法就是写作。有些倒逼自己读书的时候,再认真思考些的意思,否则拿什么来写作?

主动阅读说白了就是读书态度,把读书越当回事,就能越主动,收获的也就越多。


                       part3:动手写作之前,我们需要做哪些准备?

聊完写读书笔记的理由与主动阅读之后,在正式动笔写字之前,还需要做一些准备工作。

既然我们已经那么认真的读完书了,为什么还要做准备呢?这还是为了对书本的了解更加深刻?

时代人物背景

    读完一本书之后,对作者的写作特点应该已经有些了解,这还远远不够,作者的人生到底经历了什么?他为什么会提出那样的主旨?

《这个世界会好吗?》作者梁漱溟,他处于动荡不安的年代,为国共两党联合而奔波,为建立乡村教育而出力。结果并不如意,没有做出成绩。

当回答:你的人生有什么遗憾吗?他却毫不犹豫的说了“没有”二字,人生对于他来说,只要努力过了就无怨无悔,至于结果,不重要。

经历文化大革命的迫害,让他骂孔子,写反省,他竟然只说了一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更多的了解他的人生经历,能更深刻的体会他的人生之豁达,一个能正真把“表里如一”做出来的智者。

对他所处的岁月有了细节填充,这其实是在脑中拼凑一副图画,不断的往地图里补充人物,事件,随着时间的推进,我们的拼图越来越清晰完整。增加了自己的历史的了解,人物性格,同时提高了自己的判断力。

获取相关主题知识

一个主题不会只有一本书,不同作者,不同角度都会谈论到同一主题,一本书往往不够全面,找来同类书籍进行主题阅读,就对此主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只字不差的读过两遍《金字塔原理》,至今仍然没有搞明白作者想要表达什么。

原因有三个:

1、糟糕透顶的翻译

2、作者举例无法引起任何共鸣

3、自己阅读能力有限。

对于这样的结果感到极其无力,直到发现了李忠秋的《结构思考力》,他是一位亲切的转述者,本书的定位就是《金字塔原理》的通俗版,本地版。

阅读起来要容易许多,读完此书对结构思考,总算是有个大致了解。

原本并不复杂的结构,为何被描写的那样复杂,厚重?真的是“水土不服”还是作者把简单问题复杂化?

这就是我们要进行相关主题阅读的理由,一条路走不通,也许能找到更好的路,有助于理解想要获取的知识。

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如同骑车,看他人的作品毫无意义。思维导图是一个必须自己动手去画,才能掌握的技能。一本书的结构怎样,不仅仅目录中的模样,还可以拥有自己的结构。

那么在读完一书本之后,动手去画一个思维导图吧!曾经看到一个无比巨大的思维导图,复杂程度情愿去把书本拿出来读。思维导图还需要精炼的,一目了然是重点,可以分支展开,切记不要一股脑不分层次的全部呈现。

经历这个无比费心的头脑风暴后,画出的思维导图,就是我们对于书本的自我诠释。这下我们不仅了解到了作者当初写书的思考路径,而且有了属于自己的理解。

好了,上面的三个准备工作若是足够充分,那么下一步的读书笔记,我们对书本已经了然于胸,不仅知道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而且还知道了他为什么要这样表达。

此时我们手里拥有足够多的素材,足够多自己的感悟,在下一步写读书笔记,就是根据写作的目的,来对素材进行取舍写作了。

往往此时,不管什么样形式的读书笔记都是信手拈来。

看完这些,是否会认为做的工作过于繁琐?是的,读书码字本是幸苦活,文字的精彩程度,都在这平日里的“功夫”了。

我以往的读书笔记往往随性而为的,更谈不上什么准备工作。此篇文章写出来,也是给予自己一个警醒:读书笔记,马虎不得!

写作的美好之处就是能对自己看的更清楚。


                            part4:如何写一篇读书笔记?

      到了现在正式开启读书笔记的写作之路,此时的我们,已经经历了前期的诸多准备,丝毫不用担心怎么写,我们有大把的素材,太多的感想要表达了。剩下的只是写什么内容的问题了。

写笔记的步骤:

第一步:读书。

主动阅读+动手笔记+思考问题+人生感悟。

这部分是一篇好读书笔记的基础,前期的工作越是细致、用心,后面的读书笔记内容就会精彩纷呈,丰富多样。

第二步:写作。

动手写+认真思考+反复修改

这是用心打磨读书笔记的过程,好文章是写出来的,更是修改出来的,光靠一气呵成和灵感爆发是不够的。

刚写好的文章如同一间毛坯房,再好的房型也是有缺陷的,需要通过后期的装修慢慢打造,才能住的舒适又美观。

第三步:坚持+坚持+坚持!!!

读书笔记内容

1、作者介绍

阅读读书笔记的人,不一定知道写书作者,更无从知道了解作者的背景、身份、性格以及成就,此时需要我们寥寥数语,对作者进行简单的介绍,开篇让大家就能进入作者的世界。

《最好的告别》作者阿图,他真正的身份是一名优秀的医生,他是医生中写作最好的。读他写的书,总会有大量的医学知识。

本书通过很多真实的案例以及权威的医学知识,让读者进入医生的世界,深入的了解,老年到底是什么情况,医生面对病人的心态是如何,获得理性上的认可。

2、写作背景

作者写书的时代背景完全影响想要表达的主张,时间和地点的不同,差距是巨大的。

《最好的告别》背景是当代美国,这个发达国家,医疗设施已经很完善,书中严厉批评了美国的养老院的不人性,选择空间太小,并且建议选择临终关怀治疗。

这个话题放在中国就是另一番情景,很多人还由于贫穷得不到医治,养老院就更是少数人的选择,经济条件和养老院的环境都不够理想。连家庭医生都没有,更不要提临终关怀治疗,离我们还很遥远。

这就是我们需要了解写作背景的意义所在,他们的环境是我们完全无法想象的,至少提前说明一下,有个心里预期,能够更顺利的进入作者所在的世界。

3、主要内容

读书笔记最重要的一部分,用自己尽量简短的语言和结构,介绍书中的主要内容。要让没有读过此书的人,至少也能了解书本的大致内容。同时还要写的足够清楚、深刻。

我比较喜欢的解书人樊登和罗振宇,他们都是在转述能力极强的老师。

樊登是书本的忠实转述者,书中精彩的内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说出来,加上自己的理解。

有人疑问,这样说出内容,会不会就不愿意再去读书了?这是不用担心的,事实上,由于他讲述的精彩,让人更有阅读的冲动,这也是书本经过他说解后,销量上升的原因。

罗振宇的风格跟樊登不同,他似乎是在书本中寻找某个切入点,经过他强大的逻辑分析深入下去,总能有一个不同的视角,让我们产生:还能这样理解?!的赞叹。他并未呈现书本的全部内容,同样也能激起读书的欲望。

二位主要是通过声音展现的,还涉及到演讲技巧。

从内容转述来说,真的是非常精彩,我也听过很多其他人讲述书,有时候连听下去的欲望都没有。

书本的精彩程度如何,全靠此时的呈现。若是我们的语言过于贫乏,太没有吸引力,别人看了这个书评,也许就失去了读书的兴趣,会不会因此错过阅读一本好书呢?

4、推荐理由

这里可以诉述一下自己的阅读时的真实感受,是否推荐大家也来阅读?如果推荐的话,推荐理由是什么?

是我们获得了新的认知?

是我们改变对某个事物的看法?

是有打动了我们的情感?

还是让我们变得更坚强、自律?

5、自我感想

说完以上内容,下面就是自由发挥的阶段了,这也是我们当初读书时候,在书中空白部分写下的感想:

不同意作者的某个观点?没关系,尽情的反驳就是了。

被作者的某个点感动了?那就说出触动的感受和事例。

这部分是可以任性的展开联想自我发挥的。无拘无束,有理有据。

写读书笔记是可以通过“刻意练习”,说的再多,想的再多都不如亲自动手来写几篇,了解自己的表达方式,积累能力都不在话下。


                    part5:读书笔记的这些错误,你有吗?

最后,主要想说说读书笔记需要避免的错误,惭愧的是由于我的懒惰,这些错误都是我一直犯的。

低水平重复

我的读书笔记,基本上就是活生生的演绎了什么叫“低水平重复”,一年的五十几篇,进步实在是太小。如果按照读书笔记标准认真来写,早已经不是现在这幅模样了。

以此为戒,以自己作为负面典型,告诉大家,千万不能只是在写,还有不断的给予一点点的小挑战。

哪怕只是字数上的挑战,哪怕只是增加一百字,都能逼迫再组织些语句,或思考更多的内容。

精简文章也是挑战。我们文字有太多的废话,尝试着把一篇千字文删减至五百字,再重新写,看看这时候的文章是不是比以前“干练”许多?

不同类型的读书笔记尝试,是原原本本的转述书本的内容,还是寻找一个突破点来展开思考论证?带给笔者就是一场场不一样的体验。

思维局限

写作久了,总是会陷入自己的思维局限,此时就需要多阅读别人的读书笔记。

他们是从哪个角度来介绍书本的?他们又是如何表达的?这时候会发现特别多的宝藏:原来书中还有未曾注意到的细节;这事可以从这个角度来理解;一个点还可以扩展到如此的深度。

每个人的思维深度和广度都会有极大的差异,如同跟这些人来一场精神层面上的交流,阅读的多了,就不会陷入在自己的思维世界里。

我常用的网站主要是【豆瓣】和【简书】,哪里有很大的聚群效应,有很多非常好的书评,收获也会非常大。

需要注意的是,最好写完自己的读书笔记后再去看别人的。自己经过思考写出来的是主动从书中挖掘的,若是直接看别人的笔记,自己再从中吸取,往往就被动许多了。

看他人的读书笔记,是为了发现自己的不足,而不是为自己的写作做参考。

大量摘抄原文

中国文字博大精深,即使是表达同一件事情,也可以用不同的语言写,读书笔记是一个写作,既然要写作就是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而不是原文摘抄。

大量使用原文,对于写作能力提高有限,对于读者来说,还不如去看精华摘抄来的更容易。

用自己的话表达,往往也会表达的更通俗些,也是锻炼个人表达能力的。

跟原书对比,会丢失很多内容,同时也会有很多表达不同的地方,做到完全转述是不可能的,至少也要让读者明白书本在说什么,作者主张的主题是什么,不要产生误解。

这不就是我们要用自己表达的意义所在吗?要提高自己表达能力啊!

自娱自乐

这恰恰是我的读书笔记一直未能提高水平的主要原因,一直是在自娱自乐啊,曾经认为笔记只是自己想要表达的一个出口,是写给自己看的,与他人无关,于是就这样一直都在没有进步的陷阱中了。

请一定要记住,我们写作的时候,一定是要写给别人的。

我们所要表达的,和他人接受到的是不一样的,很多时候别人根本就没有听懂要表达什么。语言能表达的有限的,我们能呈现的就只有文字而已,我们一厢情愿的写,谁知道有没有人能看懂。

如果一直只有自己这一个读者,也就永远无法得知自己的表达方式是有缺陷的,因此他人的信息反馈是无比重要的,当然不是要我们失去自己的特点来迎合他人,而是以此发现自己的不足,来改进自己的表达方式。

这就是我们提高写读书笔记能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

写完这些,突然特别的惭愧,一直以一个“上进妈妈”自居的我,也是一不小心就又开始偷懒,我当然可以找借口:没有时间,一周一篇的任务太重,自己已经做的很好等这些理由来搪塞。可是心里如同明镜:这些都不过是借口而已,懒惰罢了,哪来那么多冠冕堂皇的理由?

懒惰是一个多么强大的“敌人”,无论我们怎么努力,他都无时无刻不在,一不小心就会被它俘虏。

本周的系列文章,恰是自我反省的出口,鞭策自己,要思考不要应付!

加油吧,与大家共勉!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