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课作业
请大家根据理解,将下述《文章论》写成现代文字,并加上自己的感悟。
原文
文章论之文源道
文者,状物之辞也。发乎六事,出于自然;朔本追源,知其内意。
先古结绳记事,始而有史。龟骨刻,竹简书,则字渐敷文而为状物;多记实纪史,著经传道也。
然,终非先有文,而后有六事;如必先有天地而生人,非人造物生天地也。
故天地四时,万物鸟兽,本有其形,自具五色,并举己声。其形感心,必欲状之;其色惑情,必欲呼之;其声动容,必欲和之;则心萌情而意动容,言发声而字创成矣。
自有字敷文,便可悟天地山川之状,撰瑰丽璀璨之文;媚龙麟凰雀之色,铺七彩斑斓之辞;感金石风水之音,发铿锵悦耳之声。此文渊于自然之道,而再状世间万物之理。
先秦文称诸子百家,诗有风雅颂;后汉承楚辞兴赋,诗乐府配声。至魏晋宋齐梁陈,三教鼎足文坛兴茂,盛极一时也。延至隋唐,诗坛鼎盛、骚客云集;李杜光照千秋,居易长安纸贵,极尽天下才俊矣。又宋词独辟蹊径,清秀婉约者如清照,大气磅礴者似东坡,豪放铿锵者有幼安,并得陆放翁之悲愤激越、细腻深邃兼备者也。史至元时,杂剧再开新河,曲调通俗诙谐,亦有如汉远光朴流芳百世,皆不失文史之丽珠也。达明清近世,小说现身,雪芹独领风骚,《红楼》一梦惊世人;更兼承恩谑世作《西游》,松龄愤俗写《聊斋》;耐庵妙笔成《水浒》,贯中陈史绎《三国》。何不皆为丽辞状物,奇词复史,华彩文藻美誉一时,方可传世至今日矣? 夫言文必源于自然之道,然修心感悟,惟知之其意者也。
文章论之章基本
章者,理文顺次也。若组织之经纬,木之枝干,鸟兽之骨骼也。文采辞丽,却章浑法紊;必难以切实状物,至情发兴;亦不能风世规民,讥恶扬善矣。
凡四书五经,皆文藻雅丽、章法分明是也。考亭先生以“忧深言切,虑远说详”八字,道明《中庸》之法度;邠卿注《孟子章句》,以为拟圣;又有《春秋》分条理目,《诗经》状物咏志,足以证文必以章法佐,而典籍方可见于世,是至称之为文章也。
然,何为章之基本?基者,根基,起始也。文章之基何为?始于足下矣。欲使章基上品,则需敦实勉力;非好高骛远可速达之,惟勤勉好学不能违也。
又,本者,条干框架也。干直,则枝条易发,而繁华似锦亦可求;干通,方便汲取日月星辰之精华,山川丘壑之灵秀。此皆辟轮廓,发层架之要务必然矣。
唯异有标章可循,须感悟得其髓耳。言古典万本千章,何不可为基效乎?
夫嗟乎,文有典章而并无定矣!
文章论之基无形
何为无形?无形者,无定式也。基之无定式,如草木之根无固状。世上草木品类繁多,不胜枚举,有相似而无尽同者也。深植地下达数米,蔓延铺张如网者有之;浮植表外,密麻交错如林者亦有之。故只可分大致之类,而无刻板定式也。然理文由基始起,必明其枢要,方可举一反三矣。
笔端开启,试举五例。
一如:推开门户,便见青山绿水。此种始端用者庶众,亦不分体题;无论诗词曲赋散述论,皆可用也。明快简洁,然欲达精品,登堂入室,则甚难矣。
二曰:马首向东,却行西。用者不乏其人,却常误入歧途,始发朝露,行至月落星稀天欲明,路尚不出五里也。
三为:顺时记事,恪守不逮。此法看似中规守矩,行文波澜不惊。多半读之形同嚼蜡,无滋无味,弃之不惜也。
四谓:貌似闲问,却可请君入瓮。其法可为切入,终不能始贯终局。若不能使设局之套,悄然与旨向勾连,首引与枢辖浑然一体,如此理文定然牵强附会,读至云雾山中矣。
五言:状物发情,以兴志。触景生情,兴志于后,本无不可,方家大可妙笔生花;然须经年功力,非庶众皆可为也。状物,需辞赋铺陈之力;发情,则必具比类之巧思;兴志更常为趣向、境界所羁绊,逮有庸碌之辈可呼啸山林,以惊五岳者也!
夫嗟乎:上列五法,皆为妙启。然善用,则文必生辉,滥用,必浑浑噩噩,不知云所云,意所指耳!
文章论之文分品
文品者,文之次第也。凡文必有高下雅俗之别:高雅者,犹如山崖之松柏,躯干正直,叶茂苍然;风凌厉而干不曳,寒霜侵却貌犹荣;伟岸傲苍穹,轩昂示天地。辞藻而温恭,言犀却情切;状物之丽容,不失雍容大度;论色之媚颜,未丧持节风范;如是必文中龙凤也。俗下者,恰似沟渠之藓苔,形体猥亵,气息污淖;攀缘趋势而求生,易容变色以适活;岣嵝藏于阴暗,鬼魅委身角落。文辞亵渎圣贤,言语恶臭难闻,喜哗众取宠,或落井下石;言必过其实,语毒恶伤人;此等断然为文中蛇鼠矣。
度古今之文,品第参差然也。且其中差别亦甚矣。《诗经》虽以雅颂教化于民,子归儒中六义;却亦有郑风谄媚,靡音丧伦失国矣。遍数历代,传文浩瀚,岂有惟高第而无下品乎?然理文之时,当效高雅而非拟流俗也。习学拔萃者,不过十之一二;可得枢辖机要,有七八甚幸矣,又岂可奢望全豹?庶众芸芸,求习精妙而知皮毛二三,已是侥幸也。倘若竟刻意追俗逐流,自甘堕落,又岂能有品高之文生于笔下?
夫嗟乎,世文品第繁缛,习文者却可辨其高下而求之。自是当力求以极品为楷模,而非自趋入沟壑矣。切切。
文章论之品从心
品虽有次第之分,辞风亦可效学于古贤经传名典;然成品非可授世传承者也。品之成,源自于心。
心高,则文品如雪里红梅,迎风傲霜却芳香四溢;心雅,则文品似案头幽兰,素面淡妆犹端庄雅致;心纯,则文品若清水出芙蓉,亭亭玉立而明媚天成;心傲,则文品为冰山雪莲,千丈寒冰然独傲苍穹!此四品,当为文中蛟龙麟凤,自是因心高雅纯傲而生。
亦有次将一等,如心憨,心直,心朴,心实者;虽不如上四品,可策勋底绩,却亦可文有小成,譬如月季、海棠、蔷薇、芍药等,荟萃于万紫千红之中,然群芳总有己风姿矣。如是憨直朴实者,可谓心之中品也。
如若是心毒,心邪,心刁,心恶者,其文必漫谬佞之气。辞藻无品,残心无德,天下无花可喻其意也。夫嗟乎,必欲状其形,则沟渠淤泥,田中杂芜,修罗世中鬼魅魍魉者。此毒邪刁恶心者,必为心之下品也。
夫言:文品可以效先贤,心品却唯有独善其身,自修静养,亦须多趋善近德贤,便渐可改善完臻矣。
文章论之批评诀
文有披注,则可正误;辞有评点,而渐精进,此乃理文修辞之须也。
然披注评点,自有其枢辖精要,非可信笔谩言为之。故彦和曰“……鲁臣以麟为麏,楚人以雉为凤,魏民以夜光为怪石,宋客以燕砾为宝珠。形器易征,谬乃若是;文情难鉴,谁曰易分?”颠倒黑白古有之,今又何怪哉?可谓知音者难矣。“知多偏好”必是批评之要害耳! “会己则嗟讽,异我则沮弃”实为批评之大忌!夫勰云:“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如斯披注评点,近易远难矣。无奈,文品尚需虽心品而定,况乎批评哉?心性上品者,必先自博观,广鉴千珍万宝,而后识真器;迭操琴曲无数,方敢言通声辨律也。心性下流者不然,每以己心度他人之意,自陷迷障,却斥缀文者谬。不解诗经,责《毛注》无析;难晓先秦,言《说文》未语。又见《离骚》,恍若天书;唐诗宋词,爰分格律?
夫嗟乎,批评难乎?不难也!心虚渐学,纯清雅正,又有何难哉?
译文
文章论之文源道
文章的起源是用语言来形容物品的。文章来源于六种事物,这六种事物是自然生成的。通过追溯事物的源头,掌握其中的内在意义。古代开始使用结绳记事,有了这种记录方式,才有了历史的产生。随着龟壳上的文字刻划和竹简书写,文字逐渐成为一种表现物品的手段。大量的实事记录和历史记载,也形成了一些经典的传统文化。然而,不是文在先而后有了六种事物。就像不是人把天地造出来的一样。所以,天地万物自身就有形状和颜色,并能发出声音。这些形状和声音会引起人的共鸣,激发人的感情想要表现出来。当我们有了文字后,我们可以描绘出天地山川的景象,创造出华丽璀璨的作品;展现龙凤、麒麟、鹰雀等动物的丰富色彩,铺展出七彩斑斓的文词;听到金石或风水之音,发出铿锵悦耳的佳音。这些形式自然而生的文学作品,是在自然的基础上再次表现了万物的真实。从先秦诸子百家到古代的诗歌、兴赋,到了魏晋和南北朝时期,儒家、道家和佛家的思想交汇呈祥,文化方兴未艾,达到盛极一时的繁荣。隋唐时期,文化艺术更是达到了顶峰,诗歌泰山北斗,李白、杜甫等骚客成为千古良史,居易在长安文坛上的声名鹊起,成为天下才俊的代表。宋词独树一帜,有清秀婉约的清照,有大气磅礴的苏轼,有豪放铿锵的辛弃疾,还有陆游等人情感豁达、细腻深邃的作品深受人们喜爱。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小说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形式开始出现,如曹雪芹的《红楼梦》、吴承恩的《西游记》、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这些作品成为了文学界的佳品,被称为史上的美丽珠宝。要说文章的来源,必然要与自然的本质相联系,而要真正领悟它们的意义,则需要修心感悟。
文章论之章基本
章指的是文章中的逻辑顺序。就像建筑物需要有坚实的结构,树木需要有坚实的根基,鸟兽需要有坚实的骨架一样。只有章法合理,才能表达深情,影响人心,善恶得以讥刺,世道变化因而可见。四书五经中,文采优美,章法分明,著作非常出色。考亭先生对《中庸》作了深刻的注解,即“忧深言切,虑远说详”,彰显了文章之章法;邠卿则注解《孟子》以求拟近于圣人的风范;《春秋》分条理目,《诗经》状物咏志,典籍的出现皆因章法之全面严谨而得以成就。
但是,什么是章法的基础呢?基础,是事物的根基,也是事物的起点。文章的基础就在于自己的脚下。想要让文章的章法精妙,就必须要脚踏实地,刻苦学习,追求卓越。同时,文章的基础还需要有坚实的框架。如果框架清晰明了,文章的枝叶也容易迸发出来,使文章内容繁华似锦;如果框架畅通无阻,就可以轻松吸收日月星辰的精华,感受山川间的灵气。这些都需要一个良好的章法和框架来支撑。
然而,即便有规范的章法和框架,也需要理解其内涵。要明白经典的文章之章法,完成自己的文章之基础,需要有感悟得到其内涵的能力。说古代典籍、文章千篇万章,何不直接将其作为基石之法则效仿呢?
总的来说,文采再丰富,章法再完美,也需要文中有章、章中有法,不能虚而不实。文章中有志,内蕴有深刻之义,乃为文章之典章。
文章论之基无形
什么是无形?无形指的是没有固定的形式和规则。文章的基础没有固定的形式和规则,就像植物的根不是固定的形态一样。世上植物种类繁多,不胜枚举,有相似但无尽相同的。有的根深藏地下几米,像张网一样蔓延;有的则在地表密集交错,像林木一般。因此,只能大致分类,没有刻板的定式。然而,理性写作从基础开始。必须明确其枢要,才能逐步推广其应用。
下面列举五个例子来讲述:
首先是以自然景观作为起点的写作。这种写作方式广泛应用于诗歌、散文、小说等文体,传达着简洁明了的信息。但是,想要创作精品,就需要登堂入室,这是很难的。
其次是马头朝东,人却走向西方的写作方式。虽然它经常被使用,但人们常常误入歧途,始发在朝露,行至月落星稀天欲明,路还没有超过五里。
第三种写作方式是遵循时间顺序进行记述,这种方法看起来保守而严谨,但往往缺乏惊奇和创意,读起来很乏味。
第四种写作方式是看似无意味的问题,却能引导读者进入深处。如果不能让设定的情节和设定的套路悄然融合,就不会有意义,就像写到云雾山一样模糊不清。
最后是通过形容物品引发情感和兴趣的写作方式。特别是描写动物,让人们对其生物习性和活力感兴趣。不过这种写作方式需要多年的经验和功夫,需要巧妙的比喻和类比。其中兴趣和境界的呼应需要作者的经营,而不是每个人都能心想事成的。
虽然这五种方法都是很好的启示,但是要善于使用,写作才能有生气。如果滥用,就会产生模糊不清的效果,读者不知所云,没有意义。
文章论之文分品
文品指的是文章的次第。一篇文章必定有高下贵贱之分,高雅之文犹如山崖上的松柏,身体挺直,枝叶茂密,不被强风摇曳,寒冬也不能扭曲它的姿态。它高大傲岸,矜持自信,像它们一样,在字句之间,也能表现出恭敬的态度,言辞温和,表情慷慨。它们描述事物的美丽和端庄是毫不失体面和大气的。比喻如此的文章必是龙凤之作。庸俗之文犹如水沟边的青苔,姿态猥琐,气息污秽,倚靠环境生存,因应世易形,藏在阴暗处,显露出鬼魅的形态。这样的文章诽谤圣贤,讲话污浊,欢迎崇拜,贬低他人,言过其实,语毒伤人,是文学中的蛇鼠。
古今文学品种繁多,也有自己的等级。《诗经》在传达教育观念的同时,也有诸如郑风失礼、芜没乐音、丧失规矩等问题。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文学传承广泛,难免有高下美丑的分别。然而写作时,需要学习高雅的文学风格,而不是追求平庸的流俗。优秀的学术成果只能有十分之一或十分之二的学习者掌握其中要领,成功的可能性非常之小。对于大众来说,学习到一定的皮毛也算是足够的幸运了。如果这些人刻意追求庸俗,并沉溺其中,那么他们的文字很难达到高水平。
因此,我们要明确文学的等级,尽力以最高的水平作为楷模,并努力远离沟渠。
文章论之品从心
虽然文学作品有等级之分,但文章的风格可以从古代贤人传世经典中学习。但是,完美的作品并非可以被传世和长久流传的东西,因为品质的成就在于心灵。
心灵高尚,则文艺品质就如同雪里红梅,面对风霜依然芳香四溢;心灵雅致,则文艺品质就如同案头的幽兰,素面拒妆仍然端庄雅致;心灵纯洁,则文艺品质就如同清水出芙蓉,亭亭玉立而明媚天成;心灵傲然,则文艺品质就如同冰山上雪莲,千丈的坚冰中仍高傲独立。这四种心灵状态,可以孕育出文学中蛟龙和凤凰等极品。
另外还有“心憨、心直、心朴、心实”等次等品质,虽不及上述四种高品,但也能取得一定成就,如同月季、海棠、蔷薇和芍药等,虽被万紫千红的花园所包围,但总有一些自己的风姿独特之处。所以,这些诚实直率、朴实无华的品质,可以被认为是心灵中品。
但如果心灵卑劣、邪恶、刁钻,他们的文艺品质必然充满谎言和虚伪。在没有心灵好坏的区别之下,没有任何花朵可以描述他们的心态。这些心灵中品质劣等的人,只能用沟渠淤泥、田间乱草、修罗世界的鬼怪来形容。因此,可以将此类心灵称为下品。
因此,文学品质是可以从古代贤人那里学习的,但心态的提高需要自我修正和自我培养,同时需要向善之人学习,不断提高,才能逐渐完善和完成。
文章论之批评决
如果文章中有注解,就可以正误无疑;如果辞句中有评点,就可以逐渐提高修辞之道,这是文学修辞必须遵循的原则。
然而,注解和评点必须精要得当,不能信口开河乱说。彦和曾说“……鲁国认为麟就是麏(鹿),楚国把雉认为凤,魏国人将夜光视为怪石,宋国客将燕子的粪便当作宝珠。形状和器物容易辨认,但文学情感却难以判断,谁说易分?”颠倒黑白的事情在古代也存在过,现在又何足为奇呢?可以说,能理解、评价文学作品的人很难找到。 “有偏好”的想法是批评的险要之处!“以己度人则兴嗟讽,以人度己则惘沮丧”是批评的大忌!勰说:“写作时情绪动荡,辞藻潇洒,观赏读作时解读文学之道。因此,注释和评价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不幸的是,文学作品不仅需要精神品质,也需要心性上品的批评。那些心性上品的人,需要先广泛了解古今文物,然后才能辨别真伪;他们还需要熟练演奏众多曲调,才能谈论声调和音乐规律。而心性下流的人却不是这样,他们总是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来解读别人的意思,陷入了困惑,还批评文学作品的注解和解释。他们无法理解《诗经》,责备《毛注》没有详细解释;他们难以理解先秦的文化,认为《说文》没有解释清楚。他们看到《离骚》,好像在看天书;他们读唐诗宋词,也难以分清格律。
因此,可以说批评很难吗?其实不难!只要心灵上有所提高,渐渐学习,纯洁正直,还有什么难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