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犯错,所以我犯法
据澎湃新闻报道,近期郑州杨先生一家人被楼下邻居郑太太一家冲进家里暴打,一家四口除3岁小女儿外全被打伤。目前,郑太太和一个儿子被拘留15天(另一个儿子失踪),杨先生因还手互殴被警方拘留10天。
据悉,在7月3号晚上,在楼下吃饭的郑太太一家被楼上传来的皮球声吵到,在与楼上杨先生家交涉后回家又再次听到声音。忍无可忍的郑太太带着两个儿子再次上楼交涉,而这次交涉却让两家打了起来。
新闻爆出后,网友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意见。有为楼上被打者抱不平的,有为楼下打人者叫好的……种种意见,众说纷纭。
在此,我着重分析了为打人者叫好之人的想法,仔细看了评论。从中可以看出很多人都是日常生活中也备受楼上噪音骚扰多时的,因为不堪其扰,却未能采取如同新闻之中楼下一般“果断”作为,新闻中的“替天行道”正好应了他们的内心所思所想。
在他们的评论逻辑中,可以看出他们关注的焦点在于楼下出手的轻重,造成结果的轻重,也就是数量的差异,难得看到他们有人关注事情的实质“动手打人”。
判断事情黑白(性质)的前提应该是其动手打人的这个实质,出手的轻重、造成结果的轻重是给予处罚轻重的依据。
楼上拍球,楼下打人的逻辑到底是什么?因为楼上拍球,而殴打对方究竟对不对?
为此,顺着倡导该打人员的逻辑,我们来一同捋顺一下思路。
不拍球,楼下打人,对吗?所有人会坚定地说,绝对不行!
拍一下,楼下打人,对吗?很多人会斩钉截铁地说,肯定不对。
拍两下,楼下打人,对吗?很多人也会说,肯定不对。
拍十下,楼下打人,对吗?很多人会犹豫着说,不对。
拍五十下,楼下打人,对吗?很多人会若有所思着说,不对。
拍一百下,楼下打人,对吗?很多人会说,不太妥当。
拍一百五十下,楼下打人,对吗?很多人会说,是让人生气啊。
拍二百下,楼下打人,对吗?很多人会说,太可恶了。
拍二百五十下,楼下打人,对吗?很多人会说,揍他没商量。
……
很多读者跟随着我的步伐,慢慢地也会逐渐进入情境之中,由原来的理直气壮对于打人的斥责,开始慢慢变得保持中立,而后逐步倾向于打人者。
这是因为沉浸于心绪之中而不自知,我之所以一遍一遍地重复拍球的场景和次数,询问您的感受,就是在不断地把您带入到场景之中,让您亲身感受当时当刻的场景,积累对于楼上的不满情绪。
慢慢地,我们会发现很多人的立场在跟随着情绪不断转变。却忘记了事情的实质,那就是打人了。只要打人,性质就变了,打了一次与几次那是量刑轻重的差异。
须知,我们不能因为对方拍球数量的变化,而导致你这里性质(是否打人)的变化。
但实际生活中,我们常常如此。
你犯错,所以我犯法?!
我很生气。于是,情绪化地处理和表达措施应运而生。
打人是轻的。伤人甚至致死事件也会时有发生。
多少新闻报道都提到这一类事情,男女朋友分手而导致的悲剧。
8月30日,因爱生恨!河南一男子不满退婚当街残忍杀害前女友!过程无人敢拦。
8月31日,宁波商业区当众行凶杀害前女友,2年前“慈溪舞蹈教师被杀案”罪犯被执行死刑。
评论中,很多人关注于被害者的过错,暗含之意就是“如果被害者的过错很大的话,就可以理解害人者的行为,甚至于采取恶意伤人事件是被允许的”。
这是什么逻辑呢?
你犯错,所以我犯法?!
对于此类事情的频繁发生,深感痛心。更加痛心的众多围观者的“同理心”,你犯错,所以我犯法?!这种逻辑让人不寒而栗。现在是围观者,谁知哪天事情发生在自己头上,这种逻辑指导下的思想会做出何种“明智”的选择呢?让人深表怀疑。
你犯错,所以我犯法?!的思想如同一株野草,更像一粒火星。若不及时拔除、湮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此类事件还会上诸报端,让人惋惜。
我愿,遇事能够多从自身找找原因;遇坎多去看看其他道路;冲动之前能够想想此后的结果。
惟愿,追求美好生活的人们能够各遂所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