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米一族的困扰
![](https://img.haomeiwen.com/i3326213/f86251a1dd5e420e.jpg)
梁文道在他的博客《电饭煲》一文中说:上个世紀的八十年代,很多移民的行李里头,都有一具电饭煲。对他们来说,电视、音响、冰箱、洗衣机和录影机,通通不是問题,但是电饭煲,美国、澳洲和加拿大会有这种东西吗……
梁文道的这段话,读起来似乎有点不可思议!但是,在一个吃米的南方人心里,这是绝对没有神马瓜皮可啃的。饮食习惯,对于一个人来说,那是相当严酷的现实。很多南方人,别说是去了美国、澳洲,就是去了稍微远一点的新疆、内蒙,甚至是黄河以北,就不一定适应得了。所以,移民们带一个电饭煲,以保证可以一踏上异国他乡,仍然有米饭吃,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
记得当年沙雅达人去新疆,最最难过的一关,居然也是饮食。虽然刚刚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按说呢,饥不择食,应当是那时候的心理常态。然并卵!虽然能吃饱肚子,心里就幸福得像花儿一样!可是,一下子让你顿顿啃大馍,而且是纯粹的白面馍馍,吃着吃着,也会觉得难以下咽,甚至翻胃。我们一起去的同学,几乎都是这么反映。大家反而对高粱、玉米糁,有了特别的兴趣,因为口感上,这些粗粮,无限接近米饭,即使便便时,会感到痛楚难受。
在这点上,同为食米一族的少奇先生颇有见地!大概因为感同身受,他就说出了一番,很具人性化的话来。他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应当逐步安排他们去周边地区。比如,山东的可以去甘肃插队落户,甘肃的可以去青海或者新疆。同样,上海的可以去江苏、浙江。这样安排,既可以方便他们以后探亲,又可以在生活习惯上尽快得以适应。
可惜,刘少奇的这番话,后来居然成了反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罪证。当然,也就无法去执行了!
如今,虽然饮食已经多样化,但是让一个吃米民族改吃面食,或者食面民族顿顿米饭,大概仍然会受不了。梁文道先生的《电饭煲》一文,梁文道要说的,应该不止是饮食习惯,移民需要适应的,其实还有难以割舍的故土情结!
(201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