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考研路华南农业大学学知园想法

三次考研、两次考博,给了我比学历更重要的经历

2018-03-22  本文已影响680人  Dr彭的文字和她的日子
图片来自网络
如果说,时光的藤蔓攀爬着光阴的故事,那几年最苦的日子一定是千回百转的一枝。

知乎上有种说法:高考决定下限,考研决定上限。

诚然,在本科教育已不再是精英教育的今天,

考研是优秀者在高考之后,高手在更高处的较量;是普通者在高考失利后雪耻前辱的奋发。

凡是考过研的同学都知道考研是一种什么样的经历。

考研这条路的每一步都很艰难。

我考了三次硕士、两次博士,总共加起来考了五回。

于我而言,这些经历成为比学历更重要的财富,让我思考良多,感触颇深,终身受益。

图片来自网络

为什么要考研?因为我想当老师。

学高为师。要给学生一杯水,前提是自己有一桶水甚至一缸水,所以本科毕业后我开始考研。

一想到自己将成为肚子里有学问,并将学问装进别人脑袋的人,就觉得特别酷炫吊炸天!!!

当我开始复习备考时,才发现所有酷炫的结果都有一段苦逼至极的过程。

考研复习基本上是一场参加辅导班、看书、背记、做题的拉锯战,悲壮惨烈、苦不堪言。

这样的战役我居然参加了三次。

一次失败就再来,二次失败就再再来。

也许我的骨子里就是一个永不言败的斗士吧。失败占据我大脑的时间不会太久,我很快就忘了之前失败,马上重整旗鼓开始新的备考。

我妈说我是好了伤疤忘了疼;

闺蜜说我是越挫越勇不服输;

老公说我是自律近乎到自虐。

他们说得都对。只要认准的事,我说干就干,手起刀落,很少想成与不成。

高手才是手起刀落稳准狠,遗憾的是前两次考研我只是手起刀落却无结果。

图片来自网络

前两次都没考上能说明什么?人笨?还是复习方法不对?

我本以为这两点都应该对我的失败有贡献。但当我第三次考研以英语单科几乎优秀的成绩被录取后,我深刻认清了一个道理:选择不对,努力白费。

什么是对的选择?答案只有一个:选择适合自己的。

第三次考研,我因一次和同学偶然的聊天受到启发,决定跨专业考。从之前的工科转考文科。

本科我是学计算机专业的。对这个专业我彻头彻尾不喜欢,只是因为父亲说将来好就业就上了。

不喜欢的学科拼尽全力学也不一定开窍。

做不喜欢的事越努力越偏离想去的方向。

由于我的文科远远好于理科,所以我跟自己说再考一次,考自己喜欢的专业。如果这次再考不上就认了。

考三次已是我能承受的极限了。事后证明我的这一战略性调整无比正确。

漫漫三年考研路绝不亚于西天取经路。

时至今日我还清晰地记得那三年时间,跟我同龄的姑娘正在享受着人生中最耀眼夺目的青春:穿华服,做发型,约男友,买买买,玩玩玩。这些事我都无暇顾及,我只做了一件事啃书本。

那三年,本该是年轻姑娘最漂亮的年龄,我却丑得不忍直视:看书看到眼睛不停地长麦粒肿、脸上泛着油光不停地长压力痘、眼睛里布满了血丝和疲惫。三年后我25岁:

无暇顾及的都得以补尝;

美由内而外取代丑样子;

九九八十一难终成正果。

三年中,我的意志品质被一本本砖头般厚的书本磨成了一把无坚不摧的铁锤,成为了我人生路上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利器。
图片来自网络

随后我如愿进了高校当了一名老师,那年我28岁,从助教开始干起。

和那些一毕业就留校评了讲师的同龄人比,无论从年龄上还是职称上,我都不占优势。

我没想那么多不利因素,我完全不在意自己是不是起步晚了,也不在意自己所教课程和所学是否匹配。(我研究生读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工作后教心理学的老师人手不够,领导让我挑战一下)

我只是想着怎么更好地备课,一遍遍打磨授课内容,反反复复研究教学法。跨专业授课没什么可怕的,不懂就学嘛。

为了学习更多的东西,我决定边工作边考博。

工作以后考博远比当学生时考研难得多。

时间没保障、精力跟不上、杂事不断,照顾孩子,各种干扰。

但既然决定了,就要勇敢去做,顾虑只能成为束缚手脚的羁绊。

于是女儿刚刚满月我就开始复习备考了,一边带孩子一边啃书的各种辛苦自不必说。

产假结束后,回到工作岗位,白天工作,晚上哄完孩子后开始挑灯夜战。

期间虽不断给自己打气,但内心仍如同钟摆般时不时在崩溃的边缘和重拾信心间来回震荡。

压力、焦虑、倦怠不舍昼夜地包围着我,我痛苦过、纠结过、甚至歇斯底里过,但唯独没想过放弃和投降。

图片来自网络

第一次考博,成绩很好,但名额有限。当时我一肚子委屈。

可委屈只属于弱者,强者只能继续向前。于是我发起了第二次攻势。

第二次考博时,为了减少孩子的干扰,我搬到了单位宿舍,连着好几周没回家。

恰好赶上圣诞节,我一个人在宿舍里学习,宿舍的暖气有等于无,穿着大厚棉袄的我又冷又饿,气氛又悲又丧,我问自己:究竟是为什么我要过这样的苦逼日子,与辛苦为伍,与苦寂为伴。

那天晚上我的情绪低落到了谷底,但我意识到如果不及时刹车,就会陷入到负面情绪的无底深潭。

于是触底反弹,迅速调整,将涣散的意志拉回到学习上,先从复习最擅长的内容开始,行动是克服焦虑的强心针。

后来,我的考博成绩在同批考生中总分第一,英语单科第一,终于录取了。那年我34岁。

读博的人都知道,考博难毕业更难。

我记得提交博士论文的最后攻坚阶段,我连着睡了好几周办公室沙发,顿顿吃泡面。有一天开车从单位回家,太累太困了,在路上居然和前车追尾了。

睡沙发、吃泡面、疲惫驾驶…每一个环节都不美好且很痛苦,但结果却很美好。

博士毕业典礼那天,我化身为集香木自焚的凤凰,复从死灰中迎来了更加鲜亮的重生。

图片来自网络

世上的路有千万条。我选择了“三次考研两次考博”这条不好走的路。

这条路荆棘丛生、曲折艰辛、少有人走。

但在这趟旅程中我却收获了知识的迭代、内心的强大、意志的升级,有了更高的平台、更广的视野、更强的命运掌控力。

如果人生可以重来,我还会选这条路。

但如果真的可以重走一次,我会做如下调整:

1.擅长基础之上的努力才是有效努力。

前两次考研失败,就是因为我一直在不擅长的理科上死磕,付出了百分百的付出却换来百分之一的回报,这种死磕完全是低效的、愚蠢的。

人除非没强项,否则在短板上的努力只能是杯水车薪。

其实有短板的人一定有强项,舍短取长,并久久为功地努力才是正确的努力姿势。

当年,如果我能果断切换到自己擅长的文科专业上,也许我就不会走这么多弯路了。

当然也正是这些多走的弯路,让我彻底领悟到一个真谛:喜欢的事,只要坚持去做,一定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

此后,我一直沿着这一领悟前行,它成了一束光引领我走向更好的自己。

2.最好的年华不能全都用来读书。

那些年我除了考试就是考试,整日与书本斯守,眼里完全无他物。

读书是一件需要注意力高度聚焦的事。这种专注于一件事时做法,容易出成绩,但这样的生活不够丰富和炫烂。

对于只活一次的人生来说,只读书未尝不是一种缺憾。读书是生活中最有意义的事情之一,但不是生活的全部。

生活里不能只有书本,还应丰富自己的阅历。

去更多不同的地方、见更多有意思的人、体验更有趣的事跟读万卷书同等重要。

3.唯学习和锻炼不可辜负。

我本身不喜欢运动,考研考博那些年一忙更是懒得动。

每天学习疲惫后我会睡一会,但大脑皮质太兴奋,睡眠效果并不好。

而且因为久坐书桌前,缺乏锻炼,健康在压力下几次亮起了红灯。

当时只是觉得学习最重要,考上最重要,身体上的不适扛一扛就能过去。

殊不知那几年身体上的透支成为日后各种疾病的隐患。

现在我越来越体会到,越是完成长线重要任务,越不能打突击战,而是应该稳扎稳打,规律生活,积极锻炼。

写下此文的那一天是个显赫的阔日子,春分,嘀嗒一下又是生机勃勃的开场,人生的四季也开始了新一轮的播种耕耘…

你对本文的喜欢是一束光

我是Dr.彭。

最喜欢你们一言不合就关注的样子。

听说点赞此文的,都进了福布斯排行榜。

我们一起成长。

END.

原创版权,转载请私信。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