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彭嵛老师落地实战课笔记

2021-10-21  本文已影响0人  许议文
一、站在高处看教育

2021年10月14日晚,杨彭嵛老师风尘仆仆从别的城市赶往日照,从机场到日照再到日照地区博瑞智教育服务站,没吃晚餐、没有休息,为大家送上第一道大餐《站在高处看教子》

1、从小到大,我们学习就知道:分,分,学生的命根。那么如何看待分数和学生(人)的关系呢?

首先分数是由学生创造出来的,那么就是说学生是主体(有自由意志,有思想),分数是客体(工具,没有自由意志)。

当以人为主体的时候,取得的成绩不好,我们会寻找人的原因,是因为学生知识掌握的不好?还是因为学生的身体不好?还是因为学生的心情不好?关注的是人的感受。

在此,一个问题送给各位家长:当我们的孩子没有取得好成绩的时候,我们是关照孩子了呢?还是看到分数(不好)否定孩子了呢?这里可以思考2分钟,你是怎么做的?用笔记下来。

如果得到的答案是是否定的,你是通过分数高低评价孩子高低,那么恭喜你进入了分数的魔掌。当我们唯分数论的时候就进入了功利化的思维中。

物质文明的高度发达,不经意间人就进入了工具化的模式。从而以物质高低多少评价一个人的存在价值。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就充满了“你对我有什么用”的交往。

而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提出用“对话”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在真实真诚、相互理解的基础上达成共识。基本维度如下:

(1)交往行动涉及到外在自然世界状况,表现为认知;

(2)、交往行动涉及到主体相互间的关系,涉及到社会世界,表现为相互作用;

(3)、交往行动涉及主体内在自然,即内心活动,主观世界,这表现为自我发展。

相比之下,作为目的性活动的生产劳动、规范的或戏剧学的行为概念狭窄得多,它们只能分别同客观世界、社会世界或主观世界中的一个形成片面的关系的【摘自网络】

所以说哈贝马斯交往理论认为,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如果不能恢复到主体对主体的关系,早晚会瓦解。

家长在对待孩子教育上,就有可能被异化成工具的风险。一个孩子给他妈妈讲了一个故事:说有一只鸟认为自己很笨,于是就自己比别人先飞,这只鸟叫笨鸟先飞:还有一只鸟也很笨,但是自己也不飞,这只鸟叫笨鸟不飞;最可恶的最后一只鸟,明明知道自己笨,不但自己不飞,还想下个蛋让蛋飞。你说你是哪只鸟呢?

在孩子教育问题上,身教大于言传,言传大于说教,说教大于打骂,打骂大于冷漠。在潜移默化中,让孩子感受到爱,和在不停的“为你好”的说教中,你会喜欢什么?你自己选。都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家长你忘了你是小孩子时的感受了吗?

我们现代的家长被推到了物质高度发展的时代,在发展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自觉已经进入到了平权的时代。若是此刻你再以高压低,以强凌辱弱,那这时你收到的伤痛犹如跳高运动员,越过高干跌落在水泥地上一样,会让你粉身碎骨。

我们现在来认识一种新的关系模式,主体对主体的模式,即哈贝马斯交往理论。(见下图)

A和B的关系是由双方在中间区域放置的东西有关。譬如A放置了尊重,那么B就会放置一个尊重,反之亦然。哈贝马斯交往理论认为一旦主体对主体被异化,就会被沦为工具,反噬到自己身上也是功利化的呈现。最终收获的结果也是工具价值。

2、应试与成长的关系

人的成长过程是由一个又一个的台阶组成的,而在这些台阶之间,出现了“应试”这个机制。本来“应试”的出现的最初目的是为了检索一个台阶上到更高台阶的手段,可是在2500年的进程演变中,“应试”出的成绩成了人与人之间比较的尺度了。所以说当“应试”被质化,当“人格”被绑架,成长就成了“应试”机制下的牺牲品。

一个孩子在该玩的时候玩了,在该学习的时候就会学习;反之当孩子在玩的时候学习了,那么在该学习的时候就会玩。人生成长是一个恒定的过程,缺失的都会补充,即便不在这儿补,会在另处补。

一个孩子玩就等于学习,如果你把一个孩子玩的天性整没了,那么他的学习力也就没有了。在知识里面找不到游戏时的愉悦感,就无法深入到学习的深层中去。

对于四年级以前的孩子“游戏=学习”

培根说,做学问必须蹲下来,找到孩童的好奇,游戏时的感觉,才是真正的学习。

杜威说,学习如果一直活在“应试”的语境里,即便你考上了优秀的大学,你依然徘徊在知识之外。

一旦你把知识功利化,你就无法和知识做恋人,而你就成为了“考试”的傻子。

站在成长的角度看知识,看人本身,看情趣,看好玩。将“应试”动机转化为“以成长为目的”(动机)。哪怕考倒数第一也没关系,现在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学习,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注在有用的事情上。

3、教育与生长的关系

教育是提取的力量,教育是提取你已有的东西,而不是将你身上没有的东西强加在你身上。

教育无非是儿童自身的力量得以发展,把生命力释放出来。所有的教育者都是为生长服务的。

生长的第一原理就是第一性原理,你是人就有人的天性使然,你是猫狗那么你就是猫狗。

生长的第二原则就是不妨碍其生长,顺应天意。

生长的第三选择就是创造条件,顺势而为。

人生长的终极目标,就是生长!

孩子在少年童年生长过程完成度越高,智商就越高。

天才育成动用的就是人的天赋加上不妨碍其天性的尊重。

教育即影响;教育即建构;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审美!

4、物质与精神的关系

人是由物质人和精神人组成的。

物质满足了人的肉体需求,让人的身体得以长高长壮。而人的精神人则是满足人作为人的一个生命的意义。

一个有趣的人一定有一颗有趣的灵魂,如何修炼一个有趣的灵魂?有趣的就是好玩的,好玩的人就有好奇心,好奇心重的人就充满童趣,而一个充满童趣的人一定是一个真实的人,一个僕拙的人,此刻他就是美的化身。而教育就是一场永无止境的审美!

换一个角度看教育,把教育从负责任解脱为审美,动机变了,结果也就变了!

教育就是一场永无止境的审美,在这场审美中你会乐此不疲,意犹未尽,难道这不是我们要追求的终极目标吗?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