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辛的《第五个孩子》

2024-02-21  本文已影响0人  离离书屋

最初看简介的时候,我以为这只是一个调皮的孩子。班还在母亲腹中时就拳打脚踢,需要服用镇定药才能让他安静一会儿,母亲被他弄得精疲力竭。生下来之后大家都避开他,他眼睛是绿色的,个子矮,力气大,有暴力倾向,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奶奶把他送去疗养院,母亲舍不得他去送死,不久之后把他接回来。

接回来后母亲就改变了对他的方式,班对一个社会无业青年产生依赖,母亲就拜托这个青年带班出去,领着他就行,她会给报酬。这几年里,班上完学之后,青年就把他带走到处玩,班在这样的生活中找到自我。虽然如母亲能预计的那样,走上一条不归路,后来他成了社会上的混混,母亲怀疑他跟团伙一起抢劫放火,但母亲已经管不了这么多。

如果按照我们的教育方式,一定会谴责这个母亲,说她不应该培养出这么一个孩子,我们甚至还会像书中的奶奶一样,说出那还不如让他死在疗养院的话。

怎么说呢?按照宗教的观点,我觉得母亲做的是对的,班无论成为什么样的人,他也是一个人,他有他要走的路。有些人不被大众接受,他们做了坏事,这个坏的评判标准是从我们好人的道德观出发。哪个母亲不想自己的孩子走一条康庄大道,哪个母亲会愿意把他送往绝路?可是孩子成为好人还是坏人,其实母亲并无法决定,她只需要做到在他年幼时给予爱、抚养和尊重,她就是一个好母亲。

莱辛的作品很令人震撼,我没想到她思考到这个问题,也许是因为它正好戳中了我的点。去年到现在休息有差不多一个月,越发不想上班,体制的束缚,我体会到父亲当年为何要提前退休的感受。我遗传了父亲想要自由的基因,我们都喜欢安静,喜欢独处,喜欢做自己的事。还要熬上十年,只能隐忍,只能屈从。

门罗的一个短篇小说《深洞》里的肯特也是这么一个离经叛道的儿子。门罗的描写比较隐晦,母子之间观念的冲突也是互相尊重的。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