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与文化
中国的古话是“一家门口一个天”,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确实既能体现出社会共性的某些特征,但也确实各有千秋。在第一篇里曾经说过,这其实也是牵动留学生家长心弦的话题。米果留学的刘老师分享给我一个数据:中国的美高学生有大约5万,其中大约1万在寄宿学校,其余的都在走读。走读的学生中应该有一部分家长是阶段性陪读的,但是大多数还是在寄宿家庭中。这些孩子在寄宿家庭中会遇到什么?其实这是一个巨大的盖子,盖住了大部分美高孩子的生存状态。来美国前看过一些分享的案例,有的认为在寄宿家庭中遇到了很好的朋友和师长,对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都很关注,并有助于自己融入陌生的文化和环境。也有的认为这可能是一生中最糟糕的一段经历,可能连温饱都没有办法保证。以我们惯常的思维,会很质疑这件事:“差别咋这大呐?!”会不会有广告和宣传的因素在里面呢?我们的经历很浅,初来乍到,本来不想触及这样敏感的一个话题,但是想了再三,还是试着摸一下这个领域。
清华园/2019这一期里,我会写到我们的airbnb之旅所遇到的三个家庭,真的是完全不同。而且注意,由于我们是一直在孩子的学校周边找的airbnb,所以这三个家庭相聚最远的是在步行80分钟左右、开车10分钟左右的距离,最近的两家相距只有30分钟步行距离。这三家都在同一个镇上,而且其中一家在newton center,是相对镇中心的位置,有公共的图书馆,有政府办公室,有书店和一些小店,这些是她们共同使用的公共设施或者配套资源。所以相信,她们一定有不期而遇的时间。现在我们介绍完了background,可以进入正题了。
第一家的女主人Joyce,是做音乐的,原来也教过钢琴和其他乐器,我们有一天散步回来,听到她的琴声。男主人也是做音乐,家里的画有相当多也出自他手。老两口有3个女儿,已经结婚成家,所以家里只有他们俩,还有一条超级友善的大狗Archie。女儿认为我的这个发音非常不准,估计有北京或者东北口音,但是大狗非常乖,估计还是听懂了。家里房子很大,不过格局不太常见。以前看过的Boston的房子无论大小,格局想对紧凑。一般进去一楼是客厅和餐厅,二楼是卧室。Joyce的房子刚进去以为也是这样,等进了我们的房间,才发现我们的房间是不和他们走一个楼梯的,在房子里属于相对独立的部分,从外观上看得更清楚,是以中间的餐厅为界,左边是我们的那部分,右边是他们那部分。估计这也是他们愿意拿出来做aribnb的原因,房子里空房间一定还有,但是只有这一部分区隔很好,既方便主人,也方便客人。可能由于是艺术家的原因,夫妇俩很随性。按照aribnb的原则,是有早餐的,他们提供的很丰富,水果,牛奶,bagel等等,但是事先就说好,他们不提供cook breakfast。我们早餐时间就是女主人遛狗的时间,然后我们出去活动,基本到晚上我们才能再见面。有时也会碰到一起吃早饭,我们一般还是要吃热的,所以自己会煮一些东西吃,来代替bagel(不喜欢这个)。Joyce会把一些水果、seeds以及部分蔬菜放在一起打成汁,基本就吃这个。晚餐时间比较热闹,我通常做中餐,女主人做西餐。这也是我们交流最多的时刻。女主人在了解我们的基本情况后,向我们强力推荐了一个他们镇上的男孩,这个男孩在北京,可以用中文说相声,rap,按照她的话:“He is so brillant。”我们还一起看了表演的视频。还给我们看过她女儿们的表演,有拉小提琴的,有唱歌的。唱歌的是小女儿,年轻,漂亮,音色也很好,听着特别舒服。我也曾经给她看过中国的国画,还有一些基本用品,交流得特别好。总体说来,这是个艺术气息特别浓厚的家庭,住了两三天后,基本上感觉像在自己家里一样自在。他们看出我们是有中国胃的,就让我们随意取用冰箱的东西,随自己的意做。所以,那几天女儿常跟国内的哥哥姐姐炫自己的中西合璧餐。Joyce很关注女儿是否喜欢她的学校,每天回来看到女儿,都要关心地问“How is school?”看到女儿穿校服蹦蹦跳跳去上学,总有那种很真诚的喜爱。转眼快到告别的日子,我问女儿要不要和Joyce学钢琴,女儿不想学,我其实有点可惜。不是因为学琴,而是每一个好人都值得交往,和想念。Joyce不能讲出我的名字,叫我Sue。我是怎样也不会忘记他们给予我们落地美国后的温暖的接待。后来她也帮过我别的忙,也许以后会再说。
清华园/2019带着对Joyce的留恋,我们来到了Diane家。她家离学校最近,只有10分钟左右就可以走到,而Joyce家,到学校,开车要12分钟。Diane是个大女人型的,开始订房时就让我很不适应。在airbnb上订房成交前通常要发房东一段话,说明为啥来,为啥住在这儿。我只是解释了一下女儿要上学,想近一点。结果她断定我是个airbnb上的菜鸟,对我一通指导。我有点不高兴,定一个房,住几天,还这么bossy。Diane的房比Joyce的差很多,在两条路的岔路口,有一天朋友送我们回来,说这个房风水不好,更加剧了我心里的恐惧。是的,第一天住进这个房子我就觉得恐惧。我们的房间照例还是在二楼,不过没有任何私密性了,一共小小的房子,三个房间,主人一间,我们一间,还有另外一个airbnb的客人。更恐怖的是,二楼只有一个bathroom。房间的门可以从里面闩住,但越是这样越觉得恐惧。如果没有需要防范的,为啥要有门栓呢。只有嘱咐女儿,如果一个人在房间内,哪怕我只走开一会儿,也要从里面锁好门。我们是下午搬到Diane家的,Diane人高大利落,看起来是常做运动的。晚上我们见到了另外一个房客,居然是一个有些年纪的男人。第一个夜晚在提心吊胆中过去,早起去吃早餐,发现除了香蕉和牛奶,几乎没什么能吃。好在有准备,可以自己做些早餐。房子很简陋,让我想起以前的学过的“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小小的餐厅有一个门,上面有一个十字架,女儿说是祈祷室。很明显,Diane是独居的,没有伴侣,整个房子给人一种苦修的味道。早晨出去感觉很明亮,房子里是太阴暗了。住了两天下来,发现Diane和另外一位房客其实人很友善,但是东西还是不能吃,Diane规定严格,对于我们买的东西放在冰箱的哪一部分都有规定。Joyce看到我买吃的,就说我们要吃什么告诉她,她会买给我们,甚至吃哪种水果都要征求意见。Diane在看到我们不怎么吃她准备的早餐后,索性将所有的吃的都收起来了。我看过Diane的晚餐和中餐,她并没有对我们不公平,她也就是吃那些,量很少,也很不丰富。我们住了5天,期间颇买过一些鱼肉蛋蔬菜水果,Diane只采购过一次,买了一桶牛奶回来。Diane好像不怎么玩,基本就是工作,好像有时还要晚上上班,没问过她做什么工作,有无儿女。后来了解到,她做airbnb有一年半了。波士顿酒店价格高,连带的租金和airbnb的价格都不便宜,相比之下,北京上海的酒店价格和租金并不算贵,当然这是抛开其他因素的绝对价格比较。所以两个房间拿出来做airbnb收入还是很高的,至少有半年左右生意一定不错。但是她确实过着比较清苦的生活。这让我想起关于寄宿家庭的一些报道,其实很多情况下就是如此吧。家庭是有自己准则和生活方式的,不会因为我们的到来而改变。而我们在国内也确实过惯了自己的生活,不适应也是真的。事实上,我住了5天,只看到Diane做过两次饭,一次是把西红柿和茄子煮在一起,作为晚餐,一次是做了一个卷饼作为中餐。每个人的生活方式都应该受到尊重,只是作为送十几岁孩子出国的家长,可能还是要估量其中可能有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改变带来的冲击。这不是孩子有没有能力的问题,只是一个客观存在。就像我们在这儿的五天,我们和Diane相处不错,但是确实没有安全感,也没有舒适感。这也是客观的。在我们走的时候,Diane坚持要送我们去下一个住处,而且一定要帮我拎箱子,我觉得太重,怕她吃不消,她却很利落地拎起就走,说:“I’m strong。”我万分感激。我希望自己语言可以好些,能够跟她交流得更多一些,知道什么是她最快乐的时刻,她的追求是什么,她怎样看待生活。现在这些都是奢望,我只能以一个旁观者的姿态,看她的生活。不知其所从来,不知其往何处去。
清华园/2019到达第三家的时候,Diane告诉我:“a nice house。”这家在newton的中心,无可置疑的富人区。整个风格有些偏欧式,里面的配饰很讲究,没有炫目的东西,但是和谐、有品位,每一个角落都精心收拾过。一进门就看见门口有一个垫子,垫子上有几双鞋,特别熟悉吧?美国人几乎很少进门脱鞋,这很有些中国人的做派。我们倒很习惯脱了鞋,房东老太太表示感谢,这时我才看到了扶梯口的牌子上写着要脱鞋在垫子上。说到房东老太太,以为是位慈祥的老奶奶吧?no!是位眼神凌厉、动作利落的老人。白发,穿运动服上衣和一条七分裤,当时家里正请人做卫生,两个做卫生的人都比老太太穿得更体面些。老太太很周到,所有事情都交代过,亲自示范给我们怎样开门锁门,怎样用bathroom的水龙头,以及一些东西的位置。这时我还没明白,以为她想让我尽快熟悉,后来才搞懂,她要我遵守她的规则。何东西,怎样放在何处。第一天下午和女儿出去逛了一圈,吃了中餐。晚上回来,客厅里一片昏暗(后来才发现那里没有大灯,只有一个落地灯,通常不开。)楼梯旁边有个不大的房间,有好看的餐桌和烛台,以及其他装饰。我们刚好看到老太太在餐桌上点燃蜡烛,那一瞬好美,庄严、肃穆,白发苍苍的老人,一种悠远的岁月感。我忍不住跟老太太聊几句,她告诉我,他们是犹太人,今天是个什么日子我没听明白,但是知道她点蜡烛为此。上楼后才明白,为什么有些细节我那么熟悉,犹太人和中国人是有几分相似的。
这家犹太人实在给我太深印象,所以准备另起一段来写。第二天一早带女儿下楼,准备在院子里读书。昨天老太太告诉我,院子前面是客人用的,后面是她的family用的。可是波士顿早晨已经有些冷了,所以只好又回屋里。我想和女儿在客厅读书,但是实在有点暗。后来决定去厨房,那里有张餐桌,光线也很亮。老太太昨天交代过,早晨8:30吃饭,这是唯一一家airbnb规定客人吃饭时间的。觉得读到吃早饭也不错,可是刚坐下就有电话进来,为了不打扰别人,我就去院子里接电话了。电话有些长,后来女儿跑出来找我,我不清楚是什么状况,女儿就又跑进去了。等我进来,发现女儿在客厅昏暗的灯光下看书。女儿说,后来老奶奶到厨房了,不让她在那里看书,一定要她出来。然后就是吃早饭了。一共三组airbnb的客人,都是夫妇出游的样子。大家见面很高兴,有一对夫妇很健谈,也去过很多地方。我们也见到了男主人。男主人一样有很严肃的表情,他后来加入客人的谈话,不知道为什么,他一加入,谈话的专业性似乎就提高了,随意性就没有了。那对见闻较广的夫妇讲到他们在某地见过人制陶,男主人拿出一只自己珍藏的杯子,给他们看杯子的花纹。大家的谈话就这样被引领着走下去。这顿早餐是我们在airbnb吃到的最好的,面包是男主人自己烤的,松软,热热的,水果超级新鲜,果酱、cheese品种很多,还有牛奶和酸奶。我喝红茶,连中间加水老太太都会亲自动手。这是很少见的,因为airbnb的早餐基本是房东放在那里,自己去吃的,房东根本不参与这个过程。可是女儿吃的很少,分明受到早晨的打击。告诉我说,妈妈,我不但没见过她那种对小孩儿的方式,也没见过谁对大人那种方式。我们下午又出去,去了newton的图书馆。也和孩子讨论了这个问题,最后结论就是,可能他们就是特别有规则的,这样也不代表什么。晚上回去,我就去找了老太太,鉴于她不准客人用她的厨房,我就直接跟她要热水。她正在给树浇水(很少见她闲着),让我等一会儿。厨房里在放电视,是川普大选中的口水仗,为2005年侮辱女性的言论道歉。她回来时,我正看着,她做了个不屑的表情,我问她是否不喜欢川普,她说是的。然后给我烧水,把杯子倒满后,又说给我备个壶放在我房间。我先上去了,一会儿,老太太拿着烧水壶、备用的线还有垫在水壶下面的毛巾来了,指示我怎么用,交代清楚才下楼。女儿受到早晨的打击,有点不太愿意和老太太交流,这会儿才慢慢好起来。
清华园/2019第二天早餐依旧,没有什么变化。但是男主人没怎么加入客人的谈话,气氛马上热烈了许多。女儿也不再回避老太太,要求喝热牛奶,前一天是冷的。老太太很一丝不苟地为我们准备了热牛奶,但是我们等了很长时间,估计是因为不在她的计划内。晚上发生了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儿。女儿的充电器坏了,意味着ipad和iphone全不能充电了。我没管,因为早晨就坏了,我们其实去哈佛广场了,要是女儿有告诉我,我们白天这事儿就解决了。这种事女儿很知道我根本不会买账,于是查哪有卖的,要在40分钟步行路程的chesthill才有苹果店卖,可是天都黑了,于是想在官网上买,又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后来自己跑去找房东,还好,借来了一根线,充上了电。女儿说,房东有几根线呢。我觉得好玩,跟她说,你可以跟房东说,去买他的线,按官网上的价格给钱就是了,省得明天还跑去chesthill。女儿说,这个好像不是官网上卖的那种正版的,就搁下了。第三天早晨吃饭,气氛仍旧融洽,我们这六个人已经习惯一起早餐。男主人又再次加入,忽然转向我,说我可以买他的线,10dollar。我当时好想笑啊,估计中国人和犹太人就是心有灵犀啊。可是女儿已经决定要买店里的,我就表示这是个好建议,我们先出去看看,没有就回来买这个。女儿吃着吃着,就改主意,说,反正我们圣诞回去,这个不好但是坚持到圣诞没问题,不如先买。于是女儿吃完饭,跑去和男主人说,就买这个了。于是一桩交易顺利达成,男主人处理了一根多余的线,我们拿到了那个方便。我没看错,女儿买那根线的时候,全体客人都笑了。
这还是我们第一次近距离接触犹太人,勤劳的,聪明的,一丝不苟的,dignity,但却不见他们放松自己去享受自己创造的。第三天早晨,客厅的壁炉燃起来了,特别温暖。最好的就是懒洋洋靠近壁炉,听个音乐,读个书啥的,可是那时,女主人在做她似乎永远做不完的家务,男主人卖了一根线。其实这跟我们很接近的,我们效率奇高,似乎永远被什么激励着前行,永远不肯放松自己。如果这样的人没钱,又有什么人有钱呢。
清华牡丹园/2019一下子没刹住,就写了这么多啦。为什么写到这么详细呢?其实寄宿家庭里的事哪件不是细碎的?又有哪件不是直接影响孩子的呢?我们无法通过短暂的相处去评价这些主人和家庭,只能从感受上说明,这些家庭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巨大差异。这其中,Joyce在她的房子里住了32年,而犹太人住在这个房子30年,Diane的情况不清楚。同一个小镇,相距不过几英里,家庭和文化的差异已经如此显明。 我们今天顺利搬家了,也结束了我们的airbnb之旅。这近两周的时间,于我们很宝贵,这与旅游住进酒店完全不同。尽管接触面很小,可是终于让我们看到在旅游景点以外,在这个地方真实生活着的人们,他们在生活中的状态。
美国寄宿学校就那么多,好学校更是竞争激烈,而家长陪读因为身份问题、时间问题可能都不现实,所以必然有相当多的孩子会选择寄宿家庭。这种选择也许是自愿的,也许是无奈的。不管哪一种,可能家长都要让孩子了解这种文化的差异、家庭的差异。我这么大的人,这次来了不过十几天,已经觉得没有什么在意料中的事,不知道孩子们在一个家庭中朝夕与之相处,又没有父母在身边,会遇到什么,这些际遇又会激发他们怎样的思考和应对呢?教育从来不是喊口号,不是说我们要舍得孩子吃苦。这跟吃苦没关系,只是很客观的一个认识:这样的环境,我们这样的孩子,如果一定要结合在一起,我们,该做些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