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号【读】(50)顾志文:一针见血析问题——读王荣生教授《中小学

2021-12-05  本文已影响0人  小草文字苑

读了王荣生教授《中小学散文教学的问题及对策》一文,颇有感触。有感于王教授对当前中小学散文教学存在问题指出的一针见血,对解决这一问题做的有益探索。

在文章中,作者通过两个案例《安塞腰鼓》和《心田里的百合花》,细致地分析了当前散文教学中比较普遍存在的两个“走出”现象:一个是“走出”课文之外,一个是“走出”作者之外。

“走出”课文之外,是指把作者的言语表达当做跳板,由作者的文字直接跳到外在的言说对象上去。譬如,教学《安塞腰鼓》,去关注“安塞的腰鼓”的风情,而不是去阅读刘成章笔下的“安塞腰鼓”的文字,去感受作者那独特的章法、表达方式和相关语句。这是作者已经“个性化的言说对象”“安塞腰鼓”,而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安塞的腰鼓”。

“走出”作者之外,往往表现在忽略了作者“独特的认知情感”,而关注文章表达的所谓的“知识”和“技巧”,概念化、抽象化的“思想”和“精神”。典型的表现就是两个课例结尾处都提到的老师的结束语:“希望带着……走好自己的人生路!”这就是典型的概念化、抽样化,作者在文本中表达的思想和精神被教者“腾空”了,附着在外在的言说对象“安塞的腰鼓”“山间的百合花”上,这不是作者“独特的情感认知”,是你教者一厢情愿的理解,与作者无关。

王教授在文章中,特别强调阅读文学类散文,最关键的是理解、感受“这一篇”中与独特的认知情感融于一体的语句、章法、语文知识。阅读和教学始终都应该在“这一篇”里,而不应该游离到文章之外的言说对象上。散文的阅读与理解不诉求公认,是作者对“个性化的言说对象”所具有的“独特的情感认知”,我们只能“分享”而不能“占有”,更不能抽象拔高概念化。

王教授的这篇文章还阐述了目前中小学散文教学存在问题的对策,主要是关注散文的文类和文体特征,关注现在最前沿的散文文体研究理论,努力找到具体的散文解读方法。实质上散文文体研究的空间还比较大,近几年出现了韩军、肖培东、李华平、王君等对散文新的解读课例就是有益的探索。

总之,在这篇文章中,王荣生教授阐述了散文文类文体特征和对散文阅读教学的主要观点,尤其是对当前中小学散文教学中的问题揭示非常典型,对照自己平时教学的课例,读后让人感到顿又脸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