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投资·理财

为什么说你的阅读偏好,决定你的投资收益?

2018-05-30  本文已影响12人  格局商学院天奥
为什么说你的阅读偏好,决定你的投资收益?

总是追求短期愉悦,最终毁掉的是个人的深度思考能力。

如果你经常阅读公众号文章,那么你阅读的文章,80%是属于什么类型的呢?

如果一篇文章很长,需要占用你10分钟的时间,可能你读了2-3分钟就会跳出,碎片化时间嘛,哪有那么多时间看完一篇那么长的文章?

但是刷抖音,竟然一不小心2个小时就过去,刷的过程充满欢乐,刷完之后如果不拿起手机,就是满满的空虚感。

不刷抖音,告诉自己要阅读,于是沉浸在“热点信息流”和“娱乐流”的快餐式文章中,2-3分钟看完一篇,一不小心,半个多小时又过去了,细细回想,刚刚看了啥?貌似只是和朋友聊天,多了一些段子。

为什么说你的阅读偏好,决定你的投资收益?

1

心流状态

基因控制着每个人的大脑都是偏爱“快乐”的事情,有快速反馈的事情。

心理学有一种状态叫“心流”,《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提到:“心流”是指我们在做某些事情时,那种全神贯注、投入忘我的状态。

这种状态下,你甚至感觉不到时间的存在,在这件事情完成之后我们会有一种充满能量并且非常满足的感受。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在做自己非常喜欢、有挑战并且擅长的事情的时候,就很容易体验到心流,比如爬山、游泳、打球、玩游戏、阅读、演奏乐器还有工作的时候。

如果能够让自己时时刻刻处于“心流”状态,那么是多么幸福的事。

商业为了满足人的这种幸福感,把“心流”状态用来设计产品,就是为了能让用户产生心流状态,让用户产生愉悦而不知道时间。

最懂得利用“心流”的是游戏,《游戏化思维》中就提到:”心流的本质就是调整游戏难度以符合玩家能力“。

我把“心流”分成“主动式心流”和“被动式心流”。

“被动式心流”就是我们被设计进入“心流状态”的,一般能够很快进入心流状态,比如游戏、电影、抖音等等

“主动式心流”就是需要我们主动去做某件喜欢的事情,但是心流状态很难进入,需要刚好符合自己的能力又有一些挑战,才能进入一段时间的心流状态,随着能力的提升也是需要调整难度。

“被动式心流”对于提高我们的“深度思考能力”毫无帮助,甚至会毁掉我们的深度思考能力,因为带来的“快速反馈”和“短期愉悦”不需要我们思考,只需要我们体验。(当然不代表电影、游戏等没有用)

“主动式心流”才是提高我们全方面能力的核心,一方面我们做的喜欢的事情就能全心投入,而全心投入会让一个人能力快速成长,在这个过程难度的增加,刺激能力的成长,提高的过程不仅仅需要观察,还需要深度思考和实践检验。

也许你已经很清楚,无论是抖音还是“快餐式文章”,其实都是在让你处于一种“被动型心流”,来快速收割你的注意力,让你处于短期愉悦的状态,却丧失了深度思考的能力。

公众号文章是一种“商业”产品,所以很多文章为了追求10万+,也是需要符合“被动型心流”的设计,否则阅读量会非常惨淡,更不要说增粉了。

比如字数限制在1500字以内,文字不要堆一整段,要多一些图片,要有足够多的故事和素材。

但是对于我们来说,给读者提供价值是第一位,阅读体验很重要但是也只能放在第二位,于是你会发现,我们的文章,一不小心,就变成3500+字,阅读体验实在是很糟糕,可是我并不在意,因为我把知识分的很清楚。

2

知识无用论

也许以前还有很多老一辈觉得知识无用,看到年轻人读个大学生出来还不如高中生赚钱多,但是到现在,估计很少人会有这么肤浅的看法了。

网上经常会有一些很酸的话“懂得了许多道理,仍然过不好这一生”,可能还有更酸的,“即使过不好这一生,也不知道怎么让后代过好这一生”。

对后代的建议只能是:多学点有用的。

至于什么是有用的,他们可能也没搞清楚,即使搞清楚了,学了很多有用的,但是为什么结局还是不尽人意呢?

根本原因在于缺了一个重要的维度:时间

我们把知识以有用没用,以及短期长期,分成四个分类:

为什么说你的阅读偏好,决定你的投资收益?

你可能会立刻想到,我们要选择:长期有用的

然而现实就是具有迷惑性,知识往往是以这样的形式出现的:

短期有用,长期有用

短期有用,长期没用

短期没用,长期有用

短期没用,长期没用

甚至最常见的是:

短期有用,长期没用

短期没用,长期有用

短期有用和长期有用的知识挺多,比如说概率论,读完《概率统治世界》,你就会觉得以前买彩票的自己是多么的蠢,亏的钱都是交了智商税。甚至,你还会发现那些“股票推荐”的套路,就是利用“概率论”来欺负“无知的人”,那些人随便亏钱都是数十万,但是你学习了,就不会傻乎乎地亏了这笔钱。学了立刻就能改善你的生活。

不要以为短期没用和长期没用的事情就没人做,比如说抽烟,很多人都知道短期有害长期更有害,但是就是无法改变,《穷查理宝典》中查理芒格的误判心理学中提到,这是因为大脑设定的“维持现状倾向”,坏习惯很难改变。

短期有用,长期没用的知识才是现代人的大坑,尤其是在知识领域,《21天速成编程/英语/投资/运营/快速阅读》,搜一搜这样的书籍有多少?卖的有多好?就知道有多少人被毒害了。在职场新人中,买的最多的书,过5年看,完全是在误导人的价值观,放错重点的一些垃圾书籍。

如果有一天格局出了《21天入门投资》,放心,那肯定是我们想大赚一笔然后跑路了。

最难识别的,也最难让人持续学习的是那些短期无用,长期有用的知识:心理学、投资、经济学、历史、哲学、脑科学等。

短期学了也很难看到效果,就会不断质疑自己,学这个到底有啥用?一边学一边质疑,最后学的不三不四,然后从入门到放弃。

投资起码学了还能知道避免亏钱,再深入学下去,还会怀疑老师教的“价值投资”在中国大陆真的适用吗?短期也看不到收益啊!

心理学、经济学、历史和哲学,一看名字就给很多人压力,但是实际上就是理解人性,单个人或者整个社会群体的人性,人性几百年都不会变,这无论对探寻人生意义,还是商业,都是底层逻辑。

学习多少“长期有用”的知识,造成人与人真正的认知差距。

为什么说你的阅读偏好,决定你的投资收益?

3

你的阅读偏好决定你的投资收益

如果你阅读偏好,80%是为了追求短期愉悦,或者是短期有用而不考虑长期是否有用,一年读600万字,400万字是快餐式的“热点信息流”和“娱乐型文案”,甚至没有完整看完一本书,那么您可能不适合做投资。

因为你只能追求“被动型心流”,不断追求短期利益。

“黄赌毒”的受害人群本质上就是无法控制自己要做长期有用的事情,只能做短期带来快感的事情。

在投资流派中,主要是以巴菲特为代表的「价值投资流派 」 为主和利弗莫尔为代表的「技术短线分析派 」,技术分析强调与人博弈,赌性强,容易大起大落,并且对需要每天盯盘、分析,无论是投资的强度还是难度,都是大部分有工作的人难以做到的!即使是那个把华尔街搞得天翻地覆,甚至在19世纪都能赚取200亿美元的利弗莫尔,最终自杀的时候写道:“我的人生是一场失败”。

技术短线需要每天盯盘,很容易陷入追涨杀跌,而频繁交易能给人带来快感,就好像赌博玩老虎机一样,输赢倒是其次,关键是这赌博能快速给人反馈。

但是价值投资呢?

动不动我们就说持有3年,5年和10年,因为价值投资最重要的就是“耐心”,需要“延迟满足”,你的阅读习惯已经体现出一个人是否真的适合做投资。

当你可以选择看3篇快餐式文章,你却选择花10-20分钟去啃一篇长期有用的深度文章,这其中的耐心差距,是猴子和人类大脑的差距。

我们每个人出生都自带“猴子”的属性,没有耐心,看到香蕉就想吃,但是好在,后天可以提高。

投资就是一种“锻造耐心”的加工厂,没有耐心,你的投资收益必然惨不忍睹。

1970 年前后,斯坦福教授 Wlater Mischel 有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棉花糖测试”。而这段视频是 TED 上 Joachim de Posada 在讲解这个实验,其中有那段宝贵的实验录像片段。

每次实验时,屋子里只有一名学龄前儿童和一名实验者,孩子坐在小桌子前,桌子上只有一个盘子和一个摇铃,盘子里有一块棉花糖。实验者对孩子说自己要到隔壁屋子“干活”,如果孩子想吃这块棉花糖,就摇铃,实验者马上会回来,孩子就可以把棉花糖吃掉;但是如果孩子能忍住不吃,一直等到实验者“自己回来”,那么孩子可以吃两块棉花糖。

为什么说你的阅读偏好,决定你的投资收益?

多数孩子当然忍不住诱惑,等不及 15 分钟,就吃掉了那块棉花糖。只有 30% 左右的孩子“拼命”忍住,最终吃到了两块棉花糖 —— 这些孩子才 4 岁,就已经展现出了惊人的自控能力。

这个实验并未就此结束,后面的二十多年里,除了 Wlater Mischel 之外,也还有很多人都做了跟进的实验。最终的结果多少令人震惊:

能抗拒诱惑、有足够自控力的孩子,长大之后,SAT成绩(学术能力测试、美国大学入学重要参考指标)都要平均高出 210 分;而整体来看,他们的生活质量都相对更高。

那些无法拒绝诱惑,总想要获得短期快感的孩子,长大之后,他们很容易就会酗酒和赌博,就像芭芭拉在《我在底层的生活》书中提到的那样,难以脱离贫穷的苦海。

(这似乎是一个关于“家庭教育”和“个人成长”的绝佳实验)

好在,成年人意识到这个问题,也是可以改进的。

从阅读开始改变,把长期有用的知识作为自己的主要学习方向,把“主动型心流”作为自己的最佳学习状态。

克制大脑偏爱的“短期反馈”,忍住欲望,期待“第二颗棉花糖”带给你的财富自由。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