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海星思考读书会伴读营读书

《审判》:混乱的秩序下,小人物注定的结局

2024-12-26  本文已影响0人  懒懒的月亮

        艰难地读完了这本卡夫卡的《审判》。卡夫卡风,有点荒诞,有点迷离,长段长段的表述,目不暇接,几度绕晕在文字里。书读到一半,还摸不着头脑,有点读不下去了,读书会长指点说一定要去了解写作的背景。

  于是,我去搜了这本书的创作背景:卡夫卡1910年左右开始创作,当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世界动荡不安,社会问题和矛盾突显,人们感觉到迷茫和不安。卡夫卡在这期间又因为婚姻的问题被他妻子及她妹妹等人私下“审判”,卡夫卡没作任何辩护,默默地接受了这场“审判”:解除他们之间所订的婚约。这种身为被告的感觉与经历成了《审判》这部小说的最主要基础。

        通过了解创作背景,的确对理解这本书中的文字和用意有了一些帮助。

        故事概况是这样的:K是一名银行职员,在30岁生日当天,被莫名其妙的人闯入,说要对他进行审判,没人告诉他究竟犯了什么罪,他为了结束审判四处奔走了一年,但知道的越多,反而越无助。直至31岁生日前夕,他被秘密杀害,审判落幕。

       混乱的秩序=无序!

         有序的社会,是有规则有制度有法律,人在这种社会里,有可预见性,可预判性,各种事物的因果关系是稳定的。

          而无序则相反,表现就是“混乱”,是各种关系交错,是见不到的真相,是一层对一层的折磨,是虚无缥缈的存在。

         文章开局第一句:“有人诬陷了K,肯定的。因为,在这天早上,他被捕了。”没有逮捕令,没有任何文件。K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罪。逮捕来得就是这么荒诞、无厘头、莫名其妙。而执行人是系统里的底层员工,除了负责看押拿薪水,其他一概不知。

          对K来说,他一开始其实是认同这是一个有序的社会。文中有段文字写道:“无论如何,K倒确实是生活在一个法治国家,到处都是一派安定祥和的景象,所有法规运作正常,谁又胆敢在他的住所里直接逮捕他?”所以,从表面上看,这是一个法治国家,是一个有序的社会。

          K也相信,通过自救或救助于别人,他能得到公正的审判。这一点,正是他对这个法院系统最初的信赖。他求助于法院杂役的妻子、律师、律师的护士、画师等等,但是到死,他都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罪,到死,他都没有见到大法官的面。

        这,是多么讽刺!

        乱,就一个字!

        法院办事处设在混乱的出租屋的阁楼里,法院把钱投在官僚系统中,鲜少运用到与法庭直接相关的领域上。宠大的法律系统里,连这个系统最底层的看守都在腐败。要在这样无序的情况下应对审判,似乎只有找关系疏通。

         而这正是人治社会的体现而不是法治社会。背后神秘的大法官,拥有不经过审判就有的决定权;法院杂役的妻子说法官正在追求她,她就可以对他施加影响力;画家说他帮法官画像就可以左右法官的想法。人治体现的就是随心所欲、无法可依、无理可循。

         最近看的《清明上河图鉴》里描述的宋朝,一个大的家族,可以左右整个司法系统,令执法者不敢畏惧权贵不敢执掌正义,令老百姓无法安身立命,这是社会的悲哀,也是老百姓的悲歌。

         当然,这其中关于K和多个女子之间的故事,也够混乱,但这些人似乎都是披着同情的外衣,行着苟且之事,好像失去灵魂的幽灵。比如K想救出杂役的妻子,却发现她乐在其中。或者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或者她已久入鲍肆而不知其臭了。

         最精彩的部分——“在大教堂”里与神父的对质,以及神父所讲的故事。

         我个人觉得,这部作品最精彩也是最能让人解析这伟大作品的,就是神父最后讲的这个故事,就像《罪与罚》中宗教大法官这一篇章的辩论,真理总是越辩越明的。

         一千扇门,一千个守门人,谁能找到法律之门?

         在当时的秩序下,谁都不能。所以就注定了,围绕着审判写的文章,最终却没有经过任何审判,K被秘密执行了死刑,这是多么荒诞又唏嘘,而这恰恰又是彼时混乱的局面下,在这庞大的官僚系统以及无形的法律面前,个体注定的结局。

         没有真正的法律存在,只有随心所欲的执法者。

         所以,K的死,也是底层蝼蚁的命运,是当时社会注定的结局。

        最后,再次感谢这个读书营,若不是参加了读书营,我中途就会放弃。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