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人生旅途心情随笔

人之初,性本好奇

2020-06-02  本文已影响0人  翟兆帅

“人之初,性本好奇。”

01

今天下班路上开始读《利奥纳多·达·芬奇传》,还没读到正文,刚刚读到译者汪冰作的序就很受启发,尤其是开头那句话,然后就有了这篇文章。

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杰出人物代表,我们了解他往往都是从《蒙娜丽莎》开始,但其实他还有多重身份,多个领域都很优秀,似乎是个全才,到底有多牛呢,我简单放个百科的介绍吧。

这一切,跟达芬奇天资卓越离不开,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译者汪冰认为是他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

在列奥纳多的眼中,连一堵染有污迹的墙也可以乐趣无穷,他说:“你能在墙上的图案中发现各种风景,里面有形式各异的山峦、河流、岩石、树木、平原、宽阔的山谷和山丘,或者你还可以看到战争场面和战斗中的人物……”

在他的思想里,探索固然是为了答案,但乐趣却在于过程。

02

“人之初,性本好奇”,这就像是一锅淡淡的鸡汤,但我却很受触动。

我甚至自然的冒出“好奇心是第一生产力”的想法。

联想到刘慈欣的小说《朝闻道》,虽然用科幻小说来说不太合适,但当时看到还是很震撼。

有一段大意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外星文明出现监视人类,不让人类进行一项物理实验,因为有可能毁掉宇宙。其中有人问宇宙中那么多文明,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注意地球的?是从农业革命?工业革命?还是信息时代?

外星人回答:从出现第一位长时间望向星空的猿人开始。

细思极恐!

因为好奇心生出了问题,在脑袋里生了根,那么剩下的就是去寻找答案了,科学技术、艺术哲学等等都是工具而已!

03

我想说说自己,我自认算是有好奇心的人吧,一方面是在做的运营职业原因,需要对外界保持足够的敏感度,跟上行业发展变化,获取灵感,并作出相应的策略,我也认为好奇是运营人的基本素质。

另外在生活中,我可能受到一些影视书籍作品的影响,比如《美国丽人》中专注拍摄迎风飞舞的塑料袋的怪人、《阳关灿烂的日子》中到处爬墙开锁的少年、电影《天使艾米丽》中互相揭秘的男女生。。。

其实,也不知是他们影响加深了我好奇的想法,还是因为我的好奇互相吸引。

下面关于我自己的小片段,可能是好奇,可能是矫情,也可能是病态,这些小“怪癖”,我很少对别人说过。

我之前上班时特别喜欢走一个人少的幽静小路,那条路上有个流浪汉,我每天经过他的地盘,每次都是先出现挂在草坪上的衣服,到瓶瓶罐罐、破烂被子,再到他的出现,我经常会不自觉的想和他对视,但又害怕他是精神有问题的人,刺激到他,只敢偷偷瞧一下。

这是我当时三餐和工作之外的日常,我好奇他为什么每天都有烟抽、好奇他是如何解决吃饭问题、好奇他来自哪里又有怎样的经历。。。直到几个月后的一天,他突然消失了,连同他的一切东西,就像从来没存在过一样,关于他的一切至今都是个迷。。。

我曾经连续有十几天晚上,在路灯下面看蜘蛛结网,那是在大学的一个暑假我在北京做勤工俭学的工作。法布尔的《昆虫记》让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直到二十多岁我才第一次完整的看到蜘蛛结网的过程。

它先是吐丝然后借着风荡到另一侧,然后再荡出去,先编成一个大的架子,然后再一圈一圈的织成细细的网,我曾经帮它省事放过小昆虫,也放过小树枝石子帮它测试网的承重性,曾经弄破它的网测试它的耐心。几年过去,这些小虫子已经不在了,消失的干干净净,但它们在我心里也织了一张网,会存在好久。。。

曾经住在一个公寓里,隔音效果不是特别好,我的屋子和外面的楼梯只有一墙之隔,每到早晨七点,我都会被一阵有节奏的敲击金属扶手的声音吵醒,后来甚至会比它早醒几分钟。

我开始猜想这个声音的来源。

可能是一个规律早起上班的年轻人,带着起床气走几步就用手中的手机敲一下扶手;

可能是一个十岁的小朋友,在做一个调皮的恶作剧;

可能是一个大叔,百无聊赖故意弄出动静;

可能是某个做装修工作的工人,每天把他的工具拿下楼,工具太长撞到扶手;

。。。

我想了很多,也从没想过爬起来去看看究竟为啥,因为我知道一定不是什么特别的原因。

直到有一天,我无意中要出早门,出门正好又听到这个声音,顺着声音望去,真相大白,原来是这栋楼做保洁的大叔,拿着扫把逐个台阶清扫垃圾,他为了省事直接把每一层的垃圾扫到下一层,在扫到边缘时会碰到扶手产生声音。

从那以后,我很少再被吵醒了。

04

前面只是我单纯的生活中的事情,最多是增加一些小乐趣,抛开生活中的这些,我想在工作和科学事业上好奇心可能用处更大。

据传爱因斯坦曾说过:

“如果我有一个小时来拯救地球,我会用59分钟界定问题,然后用一分钟解决它。”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能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室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提出问题如此重要,而好奇心可能是发现问题的源头。

有点还不成熟的想法,我把好奇心分成三个层次:

第一:对事物现象产生好奇,开始注意它;

第二:对事物背后的原理机制,产生好奇,开始研究它;

第三:对原理机制的现实产生好奇,并开始复刻它。

写在最后

“人之初,性本好奇”

但随着社会发展的愈加便利,生活的枯燥单调。

也许,我们已经把它给弄丢了;

也许,我们甚至不如一个三岁的小朋友;

也许,是时候把它捡起来重新戴在身上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