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死:人类行为的驱动力》
2022-05-31 本文已影响0人
果壳之王

对于死亡的恐惧,始终潜伏在人类心理暗影之中。清醒地意识到终将死亡,并为之恐惧则是人类独有地困境。不得不说,这是人类高智商的一大缺点,当然人类经过漫长岁月洗礼也发展出了两种应对之道,其一是共享的文化世界观,让人类整个族群获得了意义感,感受到了对永恒世界的贡献。其二是自尊,让每一个具体的人,感受到了个体自身的意义所在,相信自己的存在持久、有价值。
自尊是我们所有人心理坚毅的基础,它发源于我们信奉的文化世界观。它同时又很脆弱,当个体或者群体对其文化世界观失去信仰或者主流文化否定一个人的社会角色时,自尊会彻底崩溃。为了更好的培育自尊,需要个人形成多样化的自我观念,社会也要帮助边缘化和遭受排斥的人培养其社会角色,获得发展的机会。
人类追求真实的永生,希望可以在生理上或灵魂上,可以永存。也追求象征性的永生,就是人死之后,身份和名誉,或者生命中留下的精神和物质财富,都将继续存在于这个世界上,这似乎更容易做到,也更加吸引人们前仆后继。
那么人类该如何更好地应对死亡?
伊壁鸠鲁说:死亡来临时,我就不在。加缪说:与死亡达成妥协,接受不可避免的死亡现实。我们必须采纳一种文化价值观,既有明确道路,又可以容忍不确定性和差异。认识到人无法永生,固然让人恐惧,却也令生命更加庄严。让我们高举“文化世界观”和“自尊”两面大旗,过好有限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