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餐品牌策划】有想法的人,往往不太合群

2017-11-11  本文已影响140人  634d1184b66d

1古希腊特尔斐神庙前竖立着一块巨大的石碑,上面镌刻着一句象征人类最高智慧的神谕──认识你自己!

认识自己,是人这一生最基本的起点,却又是最终极的追求。一些人活了大半辈子,碌碌无为而过,焦虑而过,大多是因为没有认识自己,从而找到与这个世界正确相处的方式。

人们聪明在用一些现成的价值观去丈量这个世界、定义这个世界,但却在丈量自己这件事上无从下手,迷惑于对肉体以外的自我认知。大智慧如同村上春树这般大师,在年轻时也曾一丝不挂的站在镜子前,注视着眼前那具熟悉的躯体,却如同深渊里仰望一座高山,看不清重雾之下的真面容。

一个普通人,大体可以伴随三种属性:原始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在原始属性阶段,人们需要生存的食物,需要身体的安全,于是聚在一起,以抵抗饥寒与野兽,渐渐的形成了社会。但精神属性的到达却是需要智慧的,很多人不愿意去触碰与心灵相处的方式,退而求其次,回到社会属性的角色。于是乎,我们忙于交际、忙于应付、忙于附和,慢慢找到能接纳自己的人群,排斥与自己不相同的人。人群,就是一群经历相似、背景相近、思想接近的人聚在一起惺惺相惜,大体看不出你我的区别。

水,最容易消失在水中;人,最容易消失在人群里。

一个人对自己认识不够,往往容易随波逐流,在人群中精心打磨,磨掉了个性的棱角,磨掉了情感的差异诉求,磨掉了批判精神,磨掉了灵魂的指南针,终将成为别人眼中的自己,乃至精神的奴隶。

当年希特勒站在台上,台下是人山人海的狂热份子。

身边的将军拍马屁:“元首你看,下面的人真多啊!”

希特勒淡淡的说:“不!我一个人也没看见,我看见的只是人群。”

2普通人害怕孤独,害怕无聊,一旦按部就班的完成了生存的劳碌,以及满足了一些低层次的欲望,他就会表现的无所适从。于是乎,必须寻求热闹,拥抱人群,用低配廉价的行为,配合别人去消磨这段难熬的时光。

我看到身边很多年轻人,生命的长征还没开始就表现得百无聊赖,下班回来无所事事,躺在沙发刷刷手机撩撩妹子,或者在每个聊天群分享一段复制粘贴的心灵鸡汤,说一些不痛不痒的话题。感觉交流了很多,但最终还是莫名的空虚,孤独,进而失眠。好像一旦离开了工作的8小时,他们的生活就变得支离破碎,不知道如何处理那些过剩乃至多余的时间。

他们之所以孤独,是因为找不到与自己相处的正确方式。

生而为人,个体离不开社会,但又不必谄媚于庸常。一个有智慧的人,他自身具备的多,求之他人的就少,越容易摆脱不必要的世俗附加,在常人眼里往往表现为“不合群”。但正是这种不合群的自在,他有更多对于生活的主动权,以及对于精神属性的大胆追求。

他享受那种一个人独处的时光,在书中遨游看另一个世界、体验另一种人生、学另一种技能;在一个人面朝碧海蓝天时内心无比坦荡从容;在繁华的角落窥察世人,思考现象之下的人性本质;也会在失眠的时候,找回另一个自己。

对他而言,读书、旅行、艺术、思考都只是生活的常态,拥有这样高层次常态化的人生,他才能在相同的时间里比别人活出数倍的生命宽度。相比之下,那些无病呻吟终日哀叹无聊的人,他们的生命薄如蝉翼,索然无味,如同罗兰说的那样:很多人二十岁就死了,到八十岁才埋。

罗永浩说,有想法的年轻人,往往不太合群。这种想法,可以理解为成熟的自我认知。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不适合什么,不去做什么。

村上春树自嘲自己是个“不合群”的作家,因为他内心孤独,怯于社交,但又不具备艺术家那种近乎癫狂的自我封闭。但他找到了和自己相处的方式,就是每天从不间断的跑步,每年去参加马拉松。他让自己走进人群,却又不至于被人群打扰。他就是在这种“孤独又热闹”的自由中,大隐隐于市,创作了《挪威的森林》、《1Q84》等传世佳作。

3某天,在国外的论坛上看到有外国友人问,为什么当代中国出不了真正意义上的大师?我想,这可能跟我们的精神种子有关,与文化土壤有关。在这个古老的国度,“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精神价值,只能生硬的印在地铁海报上,让行色匆匆的低头族漠视,绝望的淹没在琳琅满目的商业广告里。

大学教授忙于应对职衔评级,奔走于商业项目,写辞藻华丽内容空洞的学术论文,自身修为不够,也无心留恋学生学业,敷衍的去灌输过时的知识,而不是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和健全的人格。

林语堂有一个说法:理想大学应是一班不凡人格的吃饭所,这里碰见一位牛顿,那里碰见一位佛罗特,东屋住了一位罗素,西屋住了一位拉斯基,前院是惠定宇的书房,后院是戴东原的住房。

他强调:“吃饭所”不是比方,这些大师除吃饭外,对学校绝无义务,学校送薪俸请他们住在校园里,使学生得以与其交游接触,受其熏陶。比如牛津、剑桥的大教授,抽着烟斗闲谈人生和学问,学生的素质就这样被烟熏了出来。

反观学生,从进入校园第一天,就被商业的触角绑架,被浮躁的现实潜移默化,不关心当下的知识,却揪心未来即将应对的残酷社会。我看过很多学弟过早的“懂事”,大一开始就到处兼职、实习,奔波于社会,游走于商业文明,如同走出校园的前辈们活成一个个亡命之徒。对他们而言,金钱、社会经验远比知识、精神重要。

从这样的人群逃出来的,不会成为韩寒,也不会成为乔布斯。前者是为找回自己而逃,后者是为改变世界而逃。而大学生的逃,只为早早去收割一些无止境的物质欲望,并美其名曰适应社会。大学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

而现实却是,大学早已沦为打磨赚钱工具的作坊,四处弥漫着铜臭味。我悲哀在,校园外宾馆开房的学生、正在被社会奴役的学生,远比图书馆的多。试问在这样的土壤下,怎能出大师?

我们可能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商人、白领、技工,但永远出不了大师。为了迎合这个不太友好的社会,真正产生“公共知识分子”的校园也在慢慢“合群”,而这种“合群”是可怕的。

我很认同卢梭对教育的阐述: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学生放在校园里,你不能置之不理,任凭他如同野草般野蛮生长;也不能关在温室里被不合格的园丁看护,机械的浇灌无用的知识,长成千篇一律的农作物。

大师从人群中来,但真相可能是,他还来不及变成大师,就淹没在人群中了。

“合群”是出于社会的需要,是一种言不由衷的妥协,但一个没有信仰支撑的社会,人人趋之若鹜的去“合群”,那未尝不是一种痛心的历史倒退。因为你弱小,抵挡不了倒退的潮水,只能硬生生被拉入大海。当你有一天,不必要去做那个“合群”的人,你离智慧就不远了。

有人问我如何可以做到不合群,我只能说抱歉,这里只提供观点,不提供救赎。因为,假若都按照我说的去做,你又沦入了一个“合群”的陷阱,不是么?

苏州倾城时光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是一家集餐厅设计、开店指导、新店筹备、运营管理、营销策划、人员培训、病店专断、产品研发为一体的餐饮管理公司。公司内部拥有专业的运营管理团队、优秀的品牌建设团队、资深的培训研发团队和完善的售后服务团队,致力于为投资者提供完善的投资服务。公司以推动行业发展为己任,倾力打造轻餐饮品牌,弘扬美食文化。策划热线13585821997 策划微信号18637172083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