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只是吃饭
小的时候,家里的蔬菜和水果基本都来自于自家的菜园和果园。
几乎家家房前屋后都会开垦出一小块大小不一的菜园。松土、施肥、浇水,用砖块沿着地面将其围起来。豆角、茄子、黄瓜,各种时令蔬菜都是现摘现吃。
果园里,果树的间隙空地处,会撒播上草莓和甜瓜的种子,不喷洒农药,任由它们自然成熟,吃起来香甜多汁。
夏天炎热,人容易食欲不佳。母亲将蒸熟的茄子和豆角晾凉,只需浇上少许蒜泥和酱油,就成为一道开胃下饭菜。
熟透的西红柿切块,洒一大勺白糖,酸甜可口。从陶瓷大缸中捞几只咸鸭蛋,蒸熟后,一切两半,会流出黄色的油,证明腌制得恰到好处。
大学门口是热热闹闹的夜市区。一块五一份的凉皮,分量很足,还可以多加辣椒油和黄瓜丝。
临时搭建的门面房,用红色条幅写着各式炒菜的品种,青椒土豆丝、西红柿炒蛋、红烧茄子,两三元一份,经济实惠。肉菜也不贵,足以满足学生们因长期吃“清淡”的食堂滋生出的旺盛食欲。
出差期间,酒店自助式早餐琳琅满目。我依旧是平常的习惯,一碗热粥、鸡蛋面或是两块面包。
有人盛满一整盘,火腿、煎蛋、包子、炒面、蛋糕以及水果,边吃边浏览手机里的资讯。这是很多人的习惯,边吃饭边做别的事,看似是充分利用时间,其实是为了打发空白或是独处的时间。可惜那一整盘的食物,食用的人并没有体会出真正的“滋味”。
有人第一次见到我,惊呼道,“还以为你是个胖子,居然不是。”她看过我写的一些关于食物的文章,自认为我是钟爱美食的人,必然是个胖子。我钟爱的并不是美食,而是家常便饭、一起吃饭的时刻和人。
怀念小的时候和学生时期吃饭、聊天、说笑的情景。没有手机、平板之类像是人的“外挂器官”之类东西,赖以生存,一刻都离不了。
现在,吃饭之前先拍照,边吃边拍照,没说几句,就已经自顾自地看起了手机。
秋水曾在文章中提到,她开始尝试一心一意地吃饭,吃饭的时候,不看手机,不想其他事,觉得米饭都格外香甜。
人需要与外界保持必要的连接,但前提是对自己有足够的关注和体察。养成将注意力多放在自己身上的习惯,是看似简单却不容易做到的事。
人为什么会在独处或是有空闲的时候,觉得“难熬”。因为那需要完全面对自我。
从繁忙的工作状态,从热闹的人群中跳脱出来,面对一个真实存在的自己。不够完美,觉得孤独、寂寞、无助、无聊、甚至痛苦,会引发对于当下的思考和自省。
一系列的感受像不知不觉间蔓延的潮水,令人害怕和不知所措,第一反应就是迅速转移注意力。通过层出不穷的新闻资讯、找点事做或是回归到人群中,来掩盖这一切。
但其实,在经历过最初的“不适”后,如果继续保持对自我的体会和观察,人会逐渐趋于平和,并产生淡淡的喜悦。
这不同于因为受外界的影响而带来的平和和喜悦,它们来自于内在,不以外物为转移,具有牢固和持续的特性。
同时,对自我的深刻对照和反思,能够形成一种坚实的基础,在与外界和他人的相处中,不会因受其过多影响而产生负面的情绪。
人人都渴望始终生活在愉悦、顺利、无痛苦的状态,并时时迫不及待地,不断地向外探索实现方法。但其实,最有用的方法一直源自于自身。因为人在“高度临在”状态,也就是将注意力完全放在当下时刻时,任何不良的、负面的、消极的情绪无法存活。
所以,可以尝试从吃饭这样的小事上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