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901/20200528——如何“说人话”

2020-05-28  本文已影响0人  默默gxx

一直以来想让自己的“言和行”有进步,前几天正好碰到一段如何“说人话”的方法,想着就此做一个总结。

说话人人都会,但高低好坏之间,藏着不少功夫和门道。要说“功夫”这东西,可不是越高越好,关键是要用对地方。

如果一个人在说话之前,不搞清楚场合、对象,按着自以为了不起的表达方式张口就来,那功夫越深、可就越容易闹笑话。

在日常生活中,有这么三种人的说话方式,最容易吃亏。

01  学生腔的自我介绍——假

开口就是一通排比句、一串形容词,各种花鸟鱼虫的比喻,听得人起一身鸡皮疙瘩,还完全听不出重点。这种说话的方式,我们称之为学生腔。

学生腔并不是学生或刚毕业的职场人才会犯的说话毛病。日常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为了展示自己的真诚或口才,就会不自觉地排比表达;自我感觉良好,但听着却会觉得“挺假”,就很难给人留下好印象。

02  打官腔的工作交流——装

很多人在和别人交流时候,例如上级对下级、领导对员工,总会不自觉地端着说话,我们俗成为“打官腔”。

但很多人对自己平级的同事或身份对等的朋友也这么说话,以为这样说话有气势、有气场、能压得住别人。

好吧,对此我只想说——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与工作环境中,以这种打官腔的交流方式,别人都会敬而远之;在别人心中,你是一个装模做样的人。

03  戏剧腔的日常交流——飘

不少文艺青年都有过这种困惑:说话的时候用词文雅一些、表达观点的时候引经据典一番,错了吗?

对不起!不得不说,在大部分日常的交谈情景中,这样的说话方式确实不妥,因为这种戏剧腔,总是让人难让人放松、难以感到亲切。

想想看,当别人面对你以近乎书面语言的措辞、带着古圣先贤的金句高谈阔论时,怎么会感到舒服?在不放松、不亲切、不舒服的状态下,你的话就是在飘。无论你说什么,别人心里你是属于矫揉造作的人。

学生腔太假、打官腔太装、戏剧腔又太飘,那平时说话我们到底应该用什么腔啊?那就是,什么“枪”也别端着。

我们把“枪”放下,好好运用说话功夫中最实在的一招——口语化表达。

口语化表达,能让人听不出炫耀,也不会感觉到表演性质;就是要让人听得懂、听到不反感、解决问题。

口语化表达的四大功效:

第一、表达更加顺畅:口语表达自由度高,可以轻松、完整地表达各种信息。

第二、接受更加容易:口语表达令人感到亲切、平实,接受起来没有门槛。

第三、利于广泛使用:口语表达适用面向大范围、不同层次的交流对象。

第四、传播效果最佳:口语表达符合人们的自然语言习惯,便于人际传播。

口语化说话的四点好处,就是让人说着容易、听着轻松、谁都能懂、传起来方便。

要学会口语化表达请记住“三个不过三”与“三个不要用”。

口诀之一:三个不过三

第一,不要超过三个形容词;

第二,不要超过三个成语;

第三,不要超过三个“金句”(排比句、对仗句等各种作文书中的“好句子”)。

在日常交谈中,过多的形容词、成语、金句,势必会使我们的表达变得冗长复杂,偶尔使用几个问题不大,以一般人的谈话习惯来说,三个是上限,不要再多了。

口诀之二:三个不要用

第一,正式谈话,不要用流行语;

第二,普通谈话,不要用名人名言;

第三,任何谈话,不要用生僻字词。

首先,正式的谈话中乱用流行语,一是显得不严肃,二是会升高交流门槛。流行语一直是属于亚文化、小众的,一个圈子的人关起门闲聊,怎么说都可以,但是商务交流、工作交流,不要这样。

不要用名人名言做背书。道理也很简单,就是不要在本该轻松的谈话中给人一种卖弄感;对于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教育水平的人来说,乱用名人名言,很容易弄巧成拙。

最后,任何时候不要讲生字词。更好理解,谁也不愿意听见不懂的词汇,而且,万一我们学艺不精,念错了、用错了,不是更尴尬吗?

说话,是我们最重要、最基础的沟通交流方式,所以,口语化的表达,自然就是它最好的表现形式。在日常生活中,希望我们能够做到口语化表达,让沟通更高效。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