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读书了

17如何听如何说-倾听和发言技巧-辰读书了

2020-02-09  本文已影响0人  Sinchen_88
image.png

1.一句话评论:这是一本怎样的书?

是一本讲述听说技巧的书。

2.一句话推荐:它适合什么人阅读?

适合从事教育、销售、选举相关职业或学生,希望提升自己听说技巧,常做说服性、教育性发言的人阅读。

3.总体评价:

这本书躺在我书单里大半年了,可惜图书馆和微信读书都没有,于是打算买本二手,大概去年年尾才终于凑齐一波二手包邮,下单到货以后也没立刻看,拖拖拉拉一直到最近几天才开始正经打开第一页,当然也可能是因为它的封面设计实在丑的出奇。
[图片上传中...(image.png-6217d-1581254566193-0)]
这本书的作者写过另一本网红书,《如何阅读一本书》,如果你看过这本,就会发现这两本书中的很多东西是一脉相承的。《阅读》一书中提到了四种层次的阅读,它们的阅读目的是不尽相同的。同理,《听说》一书中所介绍的方法主要只针对两种目的,一种是说服性,一种是教育性。前者发言目的在于改变听众行为,如推销(说服对方某物有用)、选举(说服对方某人适合某职)、甚至法律相关部分(说服法官等)。后者目的是改变对方思想,如讲座、报告、授课等。这两种发言都有相对应的发言者和听众,两者也都可能包含双向交流,即讨论。作者就以此分类,分别讲述了不同目的的发言者、听众、讨论的技巧。全书逻辑清楚,语言流畅,辅以实例,但是由于其针对性,受众明显小于《阅读一书》,这点从豆瓣标记人数显而易见。若无对应需求,读之大概索然,所以本书择需选读章节最佳。


image.png

(《阅读》千人评价过,《听说》却不到300人。)
作为学生,我对教育性发言最为熟悉,书里提到如何听课、听讲座的技巧很值得学习。比如怎么记?记些什么?问什么问题?等,都是很基本的,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思路和《阅读》一样,即主动思考,尽可能准确理解对方意思,记录对方的论证过程。至于书中提及的研讨课,只能说作为理科生,我无缘于这种苏格拉底式教学。至于其余内容,与现在的我多无大关系,故只是略略翻完,如果以后有需要,还会回来看此书。

正文看完,再看附录,这是本书最有趣的部分,尤其附录一二。附录一是作者在美国神经外科医生年会所做演讲的原稿,主题是关于人和动物的区别,大脑和思维的关系和人工智能能否完全模拟人思考。二则是阿本斯人文研究院一门课程十二讲的综述,主题是关于民主和资本主义的。从这份综述中,可以明显看出学生在做主题阅读,讨论也不是为了得出一个人人都可以接受的结论,或者获得新知识,而是为了增进理解,启迪思想。这篇综述虽然阐述了很多观点,但重要的是提出了更多问题,分析不同著名文献间的差异和逻辑问题。提到的文献包括《论自由》、《论平等》、《独立宣言》、《共产党宣言》等等。若按照十二讲的脉络对提及文献进行主题阅读,对基本概念追本溯源(平等、自由、公正和财产权等),认真记下的笔记大概能出一本书。

这本书只看附录都不亏。

稍微节选几页附录二大家感受一下: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余下一些笔记见后。

前言#

连贯的发言#

说服性发言##

教育性发言

发言的准备和付诸实践

不出声地听

边听边记和事后整理

双向交流

问答环节,讨论。

尾声

附录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